钟玲玲交付给了奶奶钟甜妮。
钟甜妮在农村专心带孩子。
钟常青家的土地,全部出租出去。
每年,收取很少的土地转让费。
让那些留守在乡村的,有时间精力的老人,继续耕种。
钟甜妮在钟家村带孩子,最大的受益人,实际上是钟大娘。
钟小兵和曾丽英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之后,在没有生儿子孙兵兵以前,钟大娘一个人留守在农村老家。
白天,钟大娘可以在老屋的院坝走一走,或者,到山坡上扯野草,或者,去邻居家串门。
夜晚,钟大娘只能在家中看电视。
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后来,钟兵兵出世。
钟大娘带曾孙子钟兵兵。
从某种角度讲,与其说是钟大娘为孙子和孙媳妇,承担了抚养幼子的责任,倒不如说,是钟兵兵给钟大娘,带来了天伦之乐。
钟兵兵的出现,让冷清清的老屋有了人气。
钟大娘不再是孤苦零仃的一个人。
钟大娘家,有了小孩子的哭笑说话声音。
钟兵兵一天天成长。
钟大娘一年年变老。
到了八十岁高龄,在农村,应该是四室同堂的幸福老人。
现实生活有些具有讽刺意谓。
一个幼童,一个老人,都是需要被人照料的弱势群体。
可是,他们两个人相依为命,用亲情互相慰藉对方。
钟小兵和曾丽英都是孝顺的晚辈。
钟小兵成了家中挣钱的顶梁柱。
钟小兵养家的钱,每月,曾丽英会把赡养钟大娘的五百元生活费,及时寄回老家。
钟大娘使用老年手机,不能手机上网。
曾丽英加了姑姑钟甜妮,为微信朋友圈好友。
曾丽英经常与钟甜妮,通过微信联系,了解钟大娘和钟兵兵,在老家的情况。
钟甜妮成了上门,看望老人次数最多的亲人。
由于钟大娘与钟甜妮,同住钟家村,房子相距不远,女儿钟甜妮经常煮了好吃的食物,给老母亲和侄孙子送去。
钟甜妮代替了钟大娘的儿子,钟小兵无法尽的孝道。
有钟甜妮在身边,成了钟大娘老人晚年十分幸运的事情。
如今,这种生活状态即将被打破。
钟甜妮的孙子到了入学的年龄。
她的儿子儿媳妇钟友明夫妻,坚决要求把孩子带到他们打工的城市,像其他农民工的子女一样,进城入学。
甜妮妮千思万想,无奈决定进城帮忙接送孩子。
孩子进了城,就染上了城市学校,低年级学生染上的各种特点。
上学和放学需要家长接送。
低年纪学生的父母亲,大多数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接送孩子。
接送孩子的任务,落到了祖辈的老人们身上。
钟甜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钟甜妮进城帮儿子一家的忙,钟常青很高兴。
起码,钟常青与钟友明在同一座城市打工,钟甜妮的到来,钟常青与钟甜妮的长期分离,得到改善。
他俩见面的次数有机会增加。
钟友明及他的媳妇,拍手称好。
钟甜妮与孩子一起到来,孩子能够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