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之前,家里几乎就没有书,那时候能吃饱穿暖就已经不错了,谁还有余钱去买书呢?不过,我爷爷是十里八乡都闻名的文化人,他小时候,我们家的家境还行,颇读过几年书,据大伯说,爷爷能讲《四书》,并且写了一手好毛笔字,每到过年,就有很多人上门来让他帮忙写春联。我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就是爷爷留下来的,那本书已没有了封面,就算有,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因为那时我还没上学。我拿着它看,只是觉得好玩,有时用笔抄上面比较简单的字,以至于中指上磨出了泡。
到七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才算正式接触到书,并从此在课堂上一点一点地学会了算数、读写。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世界上除了学校里发的书,再没有其他什么书了,那时候的我对书店、图书馆之类的名词是没有概念的。直到三年级寒假,村里兴起了一股到县城防疫站打肝炎防疫针的风气,母亲便带着我跟随着好多邻居一起骑车去县城打防疫针。骑自行车到县城需要一个多小时,但打针只需要十分钟就结束了。打完针后,一起来的邻居们有的去县城其他地方买东西,有的直接回去,我却被防疫站旁边的新华书店给吸引住了,于是我便要母亲和我一起进去看看。刚一进书店门,我便被震撼到了,几乎和房顶一般高的书架上整整齐齐码满了书,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学校发的课本之外还有那么多的书。
姐姐比我高三个年级,每到寒暑假,我就喜欢看她不用的课本,特别喜欢看地理地图册以及语文读本,这些为数不多的书总能让我津津有味地看一个假期。慢慢地,我读到了五年级,作文越来越差,老师建议说买本作文书看一看吧,于是我便央求当时在县城开车的父亲去书店买一本作文书,这本作文书便成了我的第一本除课本之外的书,一直被我看到初中,最后它的封面都没了。
读到初中,学校门口有个小书摊,每当放学或上学的时候,总有很多同学在书摊前流连。书摊的书极便宜,几块钱就能买厚厚的一本,我第一次阅读的《海底两万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都是在这个书摊上买到的。在那时,我第一次通过书见识到了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我像发现新大陆般,为这个世界感到惊奇、激动。循着好奇心,我开始了我的买书、读书的生涯。
上了高中,学业渐渐繁重,于是我把重心全部移到了学习上,读杂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尽管高中学校门口有很多家书店,但我在那里买的最多的还是各种辅导用书。
读了大学之后,渐渐有了收藏书的意识,于是在买书的时候开始关注版本、出版社以及作者。慢慢地接触到网购之后,我买书就很少去书摊或是实体书店了。各大网站经常搞力度很大的优惠活动,每当这时,我总要在购物车里选择一些心仪很久的书,用平时一半或者更少的价格买下,虽然买书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我也越来越能体会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含义了。
很庆幸毕业之后能从事与书有密切关系的工作,工作的性质以及信息爆炸的时代都要求我要保持读书的习惯。因此,我现在遇到自己心仪的书,还是会千方百计地买下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读自己喜欢的书,在我看来,这是人生两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