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林九龙能够做成一代名商,当然见事极快,思衬了一会儿,便意识到了朱允炆这个所谓按揭的本质。说白了,这按揭便是朱允炆向林九龙预借三十万两白银,等到一年后才慢慢偿还。这三十万两既然不是现银,而只是约定的借据,那么林九龙就要承担朱允炆失约的风险,等到三年以后,朱允炆打造出几千这样的铁铳,恐怕林九龙再也不敢上鸡笼港来讨要。大海茫茫,一纸借据又有何用。
朱允炆道:“林先生想要利息也成,我愿出十万两作为利息,咱们每年十万两,分四年还清如何?”
林九龙道:“朱公子少年英才,执掌鸡笼港,只怕不消一年,我便再也不敢来此叨扰了。”
朱允炆笑笑:“这一点林先生大可放心。鸡笼港之所以兴盛,说白了,便是因为此地太平,过往船只可以得到稳定的补给。这每岁十万白银,我会遣人出海去寻林先生拱手奉上,林先生以后愿意来鸡笼港小住饮茶,我也定会奉陪。林先生不妨想想,若我在鸡笼港炮轰林先生,今后这港口上的生意,还能做得下去么?”
林九龙闻言,也是微微点头。若是林九龙上门讨债,却与朱允炆打起来,这是传言出去,今后还有哪个船队敢来鸡笼港。又思考了良久,终于答道:“朱公子说得极是,既然如此,咱们这笔生意便成交了。”
朱允炆不费一兵一卒,便得了这夷洲鸡笼港,自然十分欢喜。林九龙见朱允炆允诺的,比自己要求的五十万两白银还要多十万,虽然一时并不能拿到现银,但鸡笼港既然不会跑,也不必担心朱允炆赖账。况且自己经营鸡笼多年,本身积蓄已经颇丰。一时间也不需要那么多现银。
因此大计已定,两人俱是欢喜。翌日,朱允炆便派人伙同林九龙的亲信一道,验明黄金成色重量,一箱箱地搬到林九龙的座船上。
林九龙久在鸡笼港居住,座船年久失修,好在鸡笼港虽然规模不大,但既为海港,居民又都是沿海之辈,这船匠却甚多。林九龙在鸡笼港名声甚佳,众匠人见林九龙要走,都来帮忙整修座船。
朱允炆看到此景,也对石永年感叹道:“不知道几年之后,这夷洲百姓会不会对我也这般爱护。”
“东家真打算在这海岛上待上几年?”石永年有些惊讶,天子出巡,若是几年不归国,那还得了。
“我不会一直待在这里,不过几个月想必是有的。”朱允炆答道。此刻重金买下鸡笼港,若是转眼便启程归国,谈何经营。几年之后,若大明战事当真吃紧,眼前这座海港当然不能阻挡大军来袭。不过国内一日无君,却也不知要生出什么乱子来。朱允炆一时感到分身乏术。
“东家倒也不必忧心,吴王知道东家在夷洲,若是朝廷当真有变,一定会派人来此通知东家。咱们在这里已住了十几日,吴王并没有信来,想必朝廷并没有大事。”石永年分析道。
朱允炆点点头,思衬一会,又道:“皇弟颇有才干,有黄子澄、齐泰在旁辅助,想必能够稳住朝政。只是远在天边,掌握诸王的动向,就更困难了。”
石永年笑笑:“东家鸿福,想必诸王不敢有异动。何况应天府此时没了东家,诸王便是攻入府中,甚至宫中,又有何用?”
朱允炆写明借据,林九龙没过两日便乘船离开了。等林九龙一离去,朱允炆真正接手鸡笼港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似乎被骗了。
鸡笼港之前的收入,当然被当做林九龙的私产尽数运走。若不是石永年当初在船上预备的粮食甚多,朱允炆等人眼下便要断粮。眼下水稻还需要十几天才能成熟,朱允炆望着被林九龙搬得空空的粮仓,一时有些发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