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一日,朱允炆便在京军中看到了自己想象中的那种东西。
这是一条应天府常见的小型乌篷船,可容纳三人。船板上铺着草席,因此可坐可躺,但如果船上的人站立起来,便需要十分小心谨慎。否则船只重心太高,就有倾覆的危险。
乌篷船本身也十分轻巧,四五个船匠抬着便上了岸。拆去了船上乌篷,将船底翻转过来。
不同于后世机器生产的铁皮,不同的铁坯在不同的铁匠手中锻造出的铁皮,不仅薄厚不规则,连形状也是各异。
“铁皮可以重叠,但不要露出空隙。”朱允炆仔细叮嘱着。
不过在工匠们看来,天子的这一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缘木求鱼。船板上镶了铁皮,当然会沉到水底。虽然可惜了这一条小船,但博天子一笑而已。
往船上镶嵌铁皮,这活计造船匠从未干过,眼望着船底和铁皮发呆,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不过军中铁匠们倒是对这种工作非常熟悉。大明军队使用的制式盾牌便是木头外包铁皮的形制。既保证了便携性又满足强度。不过一面盾牌通常只需要一片铁皮,四边翻折回来也就包妥了。这船底相比盾牌,当然大得多。只能使用铁钉一块块钉在船上。
乌篷小船本来就不甚结实,十几个铁匠爬上去,铁锤敲击之声叮叮当当响个不停。齐泰和诸工匠甚至一度感到,这船甚至都撑不到下水,自行便会散架。
所幸这种事情毕竟没有发生,小船本来就是榫卯结构。此时铁钉锚入船身,铁皮便吃起力来。若非铁皮断裂,榫子便再也不会脱出。因此这小船比之前可谓坚固了百倍。
军中铁匠本来人多,齐泰选的又都是技艺娴熟之辈。京军虽然老弱颇多,十几个技艺高超的铁匠还是选得出来的。不消一盏茶的功夫,铁皮的镶嵌便完了工。
这船本来甚轻,两三个船匠就能翻转过来,此刻却极为沉重,十几个铁匠共同出力,才将船又翻回。至于要抬动铁船下水,恐怕更是困难。
好在这船底是平的,此刻距离水边也不甚远。朱允炆指挥工匠用圆木棍铺成轨道,垫在小船下面,这铁船便极易推动。
铁船入水,并没有像工匠们想象的那样沉入水底,而是稳稳地浮在水面上。
这一奇观,大出齐泰和各位工匠的意料。
“陛下圣明,铁船巧夺天工,臣佩服之至。”齐泰赶忙道。
“世上岂有铁不沉水的道理。我作铁匠二十载,今日见到奇观了!”军中以为铁匠私语道。
“你懂甚么,天子有神明护佑。你看不见,那六丁六甲、四值功曹合力拖着铁船哩。”另一位铁匠悄声答道。
“神仙当真力大,这么沉重的铁船也拖得起来。”原先那工匠又感叹。
对于匠人的这些私语,朱允炆离得不远,当然也听得到。不过对于这个时代人民的蒙昧,朱允炆这些天见得也不少,只能苦笑,启发民智,才是大明真正的中兴之道。这道理朱允炆岂有不知,只是如今内忧外患,这启发民智,又非一日之功,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而朱允炆不知道的是,这条乌篷船今后会在大明船运历史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原本应当诞生于十九世纪的铁甲船,竟被硬生生提前了五百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