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昌拿起包袱里的驳壳枪仔细看了看,枪身左侧用篆书刻着“一七式”,枪身右侧也用篆书刻着“民国十八年晋造”。
原来这枝枪不是德国原厂生产的,而是国内太原军工厂仿造的,口径也不是763,而是1143,这种手枪当时的俗称是“大眼盒子”,孔径这么大,确实是大眼了。看了一会,又递给张永安。
张永安接过驳壳枪随手掂了掂,虽然没有装子弹,但是还是觉得还是有点重,顺手递给张永明。
张永明接过手枪仔细的瞧了瞧,心想终于看到真枪了,这可是抗战利器啊!
重生前的张永昌在电影、电视剧中无数次看到过抗日战士手持驳壳枪,打得鬼子屁滚尿流的场景,因此张永昌决定有机会一定要弄一支这样的手枪防身!他扫了一眼两个兄弟,好像兴趣也很大。
张永昌问张永贵:
“永贵,你哪来的手枪?花钱买的?”
张永贵苦笑着说道:
“我倒是想买一枝,可我也要买得起啊!就这阎老西造的大眼盒子外加五十发子弹,起码得花一百大洋才能买着。我家哪有这么多钱啊!
前几个月,我又拜了个造枪修枪的师傅,这枪就是我师傅借给我的,我可是正儿八经写了一百大洋的借条的。
师傅让我照它的尺寸挫零件,再把它装起成一把枪。这次如果搞成功了,我就可以出师修枪了!
可是我照葫芦画瓢,做了这么多零件,但是装在一起就是打不响,真是怪事!”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小股军队、土匪、豪强大户手里都拥有枪支,他们经常需要修理枪支或制造枪支,这就催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私人流动修枪造枪贩子。
这些人一般没什么文化,靠着师傅言传身教,靠着简陋的工具,以手工打造零件、制造枪支。所修造枪支的质量因人而异,有的较为精美,连原厂标记都能仿照得惟妙惟肖,有的特别粗糙,一看就是私造枪。
因为造枪造零件所用的民间钢材材质达不到标准,这类武器的通病都是中看不中用,打几发可以,打多了一定会出问题。但毕竟是一把可以杀人的枪,加上收费低廉,因此流动修枪造枪的商贩生意很红火,收入相对较高。
张永昌重生前是学机械的,毕业后长期在机械行业工作,而张永安穿越前本科是学化工的,读研的时候改成电子电器专业。至于张永明穿越前本科是学经济的,读研的时候改为金融投资。
所以,无论是张永安还是张永昌对于机械加工都不陌生甚至熟得很。
但是,张永明就是个文科狗,对于机械一窍不通。到这个时空做木匠做的倒是有一点心得。
张永安皱着眉头问张永贵:
“是不是你零件做的和样枪不一样?”
张永贵摇着头说道:
“我一个零件一个零件都对比过了,看起来对应的两个零件都是一摸一样、一般大小,可装在一起就不行了。”
张永明笑着说道:
“你可以再去问问你师父啊,我们也不会造枪,帮不上你什么忙的。”
张永贵苦着脸说道:
“我师傅这次接了个大活,到江北路那边给军队修枪去了,起码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回来!
永昌哥,你文化高,帮我看看,一定能找到这零件到底那里有问题,为啥就是打不响!”
张永昌仔细看了看张永贵包袱里的零件,里面除了必须要机械制造的枪管和击针等重要部件外,其他的都是手工制作的。张永贵的手很巧,零件做得很规范,其中重要的部件还做了打磨。
张永昌想了想,接着问张永贵道:
“你做的这些零件数量是不是比那把枪少?或者你做的零件和那把枪的零件不一样?”
张永贵拍着胸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