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音乐特点和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音乐特点:
- 风格多样:秦代音乐风格庄严肃穆、悲壮豪迈,这与当时国家统一的政治格局及战争氛围相关;汉代音乐则更注重文艺性和感染力,体现出当时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例如,在祭祀等重大场合的音乐往往庄严肃穆,而在宫廷宴饮等场合的音乐则更具文艺性和欢快氛围。
- 情感丰富:音乐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对神灵的敬畏崇拜,还是军队的豪情与战斗精神等,都能通过音乐得以展现。像宗教音乐中,人们通过吟咏、祷告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战争音乐则以慷慨激昂的旋律表现军队的英勇无畏。
- 强调节奏感和节律美:注重音乐的节奏性和韵律美,通过强烈的节奏感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这在乐器演奏中表现尤为突出,演奏者需具备高超技巧和准确节奏感。比如在鼓乐演奏中,强烈的节奏能带动听众的情绪,使其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 追求自然和谐美:追求音乐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以及和声的和谐与协调。在曲式上,注重完整性和内在逻辑性,强调起承转合和疏密有致的结构安排。例如一些民间歌谣,其旋律和节奏的发展自然流畅,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
- 崇尚朴素和深沉:不追求华丽装饰和复杂技巧,而是注重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内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深沉和庄重。如古琴音乐,其质朴的音色和简约的演奏方式,却能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意境。
- 音乐形式:
- 器乐:
- 种类丰富:包括弦乐(如琴、瑟)、管乐(如箫、笛)、打击乐(如鼓)等。其中,以琴、瑟为代表的弹拨乐器成为主流,音色婉转悠扬,富有诗情画意;箫、笛等吹管乐器则热情豪放,具有奔放的艺术风格。
- 演奏形式多样:有独奏、合奏等形式。独奏能展现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者的个人技巧,如着名的琴曲《高山流水》;合奏则讲究乐器之间的配合协调,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氛围。
- 声乐:
- 宫廷歌舞:主要用于宫廷宴会、祭祀等场合,曲调优美婉转,歌词典雅高贵,表现出时代的宏伟和尊贵。例如在宫廷祭祀活动中,特定的宫廷歌舞音乐配合庄重的仪式,彰显皇家威严和对神灵的敬意。
- 民间歌谣:以生活为主题,歌词朴实真挚,曲调欢快动听,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像各地的劳动号子,在人们劳作时传唱,既协调了劳动节奏,又表达了劳动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 吟咏:一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歌唱方式,常用于诗词的吟唱,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境表达。在文人雅士的聚会中,常常会进行诗词吟咏活动,通过音乐的形式更好地展现诗词的韵味。
- 鼓吹乐:
- 起源与发展:秦汉时期发展充分且受欢迎,起源不详,有观点认为其前身在秦汉之前就已存在,后吸收了少数民族乐器和音乐风格,又杂合中原音乐形成。它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因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后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不同风格的鼓吹乐。
- 乐器与演奏形式:主要使用吹奏乐器(箫、笳、角)和打击乐器(鼓、铙、铮等),常伴有歌唱。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西汉时分为鼓吹(有箫、笳,用于朝会、道路等)和横吹(有鼓、角,为马上所奏);鼓吹后来又有“黄门鼓吹”(用于宫廷官署、宴饮礼仪)和“短箫铙歌”(作为军乐)等形式。
- 相和歌:
- 形成与演变:最初产生于民间无伴奏歌谣,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传统发展起来,后发展出专属演唱方式和乐器。从最初的“徒歌”,到“但歌”(无弦节,有帮腔),再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用弹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一人执节歌唱),逐渐成为艺术歌曲。
- 特点与结构:主要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相和歌进一步发展与舞蹈相结合,形成歌舞大曲(相和大曲),其主要结构因素包括艳(与歌舞形象动作有关,一般在曲前作引子)、曲(中段主体段落,可数解并置)、解(大曲中段的主体段落,用“解”的多少不一定,“解”在速度上较快,情调可能强烈、奔放、热闹,常用在歌曲末尾)、趋(结尾高潮部分)、乱(一般歌曲的结尾)等,具备了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为唐代大曲的先声。
在音乐手法方面,秦汉时期的音乐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丰富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
- 和声和韵律的处理:运用不同的和声技巧和韵律手法,如在乐曲中运用“错音”“错节”等技法,增强音乐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 运用模仿手法:通过模仿自然和社会现象,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例如在《高山流水》中,用乐器模仿流水和山风的声音,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景象,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 运用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通过变换节奏和韵律,来表现音乐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比如在一些叙事性的音乐作品中,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会相应地加快或减慢,韵律也会有所调整,以更好地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
以下是秦汉时期的一些着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 李延年:
- 他是西汉时期的音乐家,擅长歌唱和作曲。其最大的贡献是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歌曲《摩柯兜勒》改编整理后,重新创作出 28 首“鼓吹新声”,如《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等,这些作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的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典范。
- 他还创作了《郊祀歌》十九章,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 司马相如:汉武帝时期着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汉赋的奠基人。他谱过琴曲《凤求凰》,描写了自己与卓文君两人热烈奔放的爱情故事并流传至今。
秦汉时期的音乐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音乐形式与体裁的丰富:
- 鼓吹乐:秦汉时期发展充分且受欢迎的鼓吹乐,在后世不断演变和发展。它取代了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钟鼓之乐,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重要器乐表演形式。这种音乐形式的流传,为后世民间的鼓吹、吹打、锣鼓等奏乐形式奠定了基础,其使用的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以及演奏风格,对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器乐演奏的种类和风格。
- 相和歌:相和歌从最初的民间无伴奏歌谣,发展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歌曲形式,再到与舞蹈相结合形成歌舞大曲(相和大曲),为唐代大曲的先声。相和歌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音乐与诗歌、舞蹈的紧密结合,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戏曲、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演唱方式、伴奏乐器以及结构因素(如艳、曲、解、趋、乱等),为后世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范例。
- 音乐机构与制度的影响:
- 乐府:秦汉时期的乐府对后世音乐发展影响深远。乐府在汉代得到极大发展,鼎盛时期规模达一千余人,分工明确,不仅采集民间歌谣,还进行创作、演奏以及乐器制造等工作。乐府的设立和运作,为后世各朝代设立类似的音乐机构提供了借鉴。虽然汉哀帝之后乐府逐渐衰退,但封建王权建立类似机构的传统却长久存在。后世的音乐机构在职能和作用上,很多都受到秦汉乐府的影响,它们在收集、整理、传承民间音乐以及推动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乐府”一词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涵盖了音乐机构、音乐作品等多个层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
- 音乐风格与审美观念的塑造:
- 情感表达的深化:秦汉时期的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宫廷音乐的宏伟庄重,还是民间音乐的朴实真挚,都体现了对不同情感的抒发和展现。这种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影响了后世音乐在情感传递方面的追求,使音乐成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世的音乐作品在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更加注重通过音乐来触动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