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粮的过程中,大家有说有笑。有的在讨论今年的收成,有的在交流种植经验。丁大海伸手抓了一把苞米,仔细地瞅着,那金黄的苞米粒圆滚滚的,让他满意地点点头:“今年这苞米长得真好,咱的辛苦没白费。”
李婶则笑着说:“是啊,有了这些粮食,冬天就不用愁了。”大家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随着分粮的进行,仓库前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每一个家庭都分到了自己应得的粮食,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感到满意。
村里的赵老四站在一旁,脸色阴沉。他觉得自己家分的粮食少了,心里充满了不满。他看着那些粮食多的家庭,嘴里嘟囔着:“凭啥他们分那么多,我家就这么点。净特么欺负老实人。”
旁边的刘大嫂听到了他的话,劝道:“老四啊,别这么说。这分粮都是有规矩的,都是按照公粮上交的情况和家里的人口来分的。咱不能只看别人多,不看自己的情况啊。”
赵老四却不听劝,依然忿忿不平:“我不管,我就是觉得不公平。我家也辛苦种地了,为啥就不能多给点。”
与此同时,马斌的父亲也在和其他村民交流着。他听到了赵老四的抱怨,走过去说道:“赵四,别生气了。这分粮都是大队干部们仔细算过的,不会不公平。咱们都是为了村子好,为了大家都能有粮食过冬。”
赵老四哼了一声:“你说得轻巧,你家分得多,当然不觉得有啥。我家人口也不少,这粮食根本不够吃。”
马斌无奈地摇摇头:“四哥,咱们不能只看眼前啊。以后好好种地,明年肯定能分更多的粮食。”
在大家的忙碌中,一辆辆装满粮食的推车和马车渐渐离开了仓库。马斌看着远去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感慨。在这个 70 年代的东北农村,粮食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财富,更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分完粮食后,人们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互相帮忙,把粮食装上车,一起分享着这份丰收的喜悦。
马斌也开始帮忙把自家的粮食装上车。他一边干活,一边想着刚才和王五的对话以及赵老四的抱怨。他觉得王五的想法真是不可理喻,在这个年代,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好日子。像王五那样游手好闲,终究是没有出路的。而赵老四的不满也让他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分粮的结果满意,但大家都应该理解和支持大队的决定,毕竟这是为了整个村子的公平和稳定。
这时,村里的王大娘走过来,对马斌说:“马斌啊,你家今年分了不少粮食吧?可得好好保管,别让老鼠给糟蹋了。”
马斌笑着点点头:“放心吧,大娘,我们会小心的。”
王大娘又说:“这粮食可是咱的命根子,有了粮食,心里才踏实。”
马斌深有同感地说:“是啊,大娘,咱农民就靠这粮食过日子呢。”
在大家的忙碌中,仓库前的气氛渐渐平静下来。那些满意的家庭满心欢喜地推着粮食回家,准备好好规划这个冬天的生活。而那些不满意的家庭,虽然心中有怨气,但也知道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期待着明年能有更好的收成,分到更多的粮食。
马斌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看着车上的粮食,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这些粮食将支撑着他们一家人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回到家后,马斌和家人一起把粮食搬进仓房。他们仔细地整理着粮食,确保每一粒都能得到妥善的保管。马斌的父亲看着这些粮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的收成不错,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父亲说道。
马斌点点头:“是啊,爹,咱们只要努力干活,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在这个东北的农村,分粮的喜悦还在继续蔓延。人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也为未来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希望。尽管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但大家都明白,生活还在继续,发瘟当不了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村子里的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过冬。有的家庭修补房屋,确保能抵御严寒的冬天;有的家庭腌制酸菜,储存过冬的食物;还有的家庭忙着制作棉衣棉鞋,为家人保暖。
马斌一家也不例外。他们把粮食整理好后,开始准备其他的过冬物资。马斌和父亲一起去山上砍柴,为冬天的取暖做准备。母亲则在家里忙着缝补衣服……
随着冬天的临近,村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家都在为了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努力着。然而,在这紧张的气氛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村民们之间的温暖和团结。
没几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一场大雪即将降临在这片东北的广袤土地上。寒风凛冽地吹过村庄,破旧的窗纸在风中瑟瑟作响,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马斌早早地醒来,他睡眼惺忪地看着窗外那昏暗的天色,心中隐隐有着一种不安。他缓缓披上破旧的棉袄,那棉袄上还残留着些许昨日劳作后的泥土气息。走出屋子,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那还未来得及收拾的板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马斌走到马车旁,伸手轻轻地摸了摸那粗糙的木板,心中感慨万千。前几天交公粮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满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仿佛还在心头萦绕,未曾散去。
此时,马斌的父亲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他微微皱着眉头,看着天空,低沉地说道:“看样子,今天要下大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