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每一次亮相,都仿佛是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赋予生命,让观众们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传奇人物的英勇与悲壮。
今晚的演出,尤为不同。钱凯不仅完美诠释了武松的孤胆、李逵的直率、林冲的隐忍,更在“三打祝家庄”的武打戏中,以一身过硬的武功,将战场上的激烈与策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招每一式,都精准到位,力量与美感并存,让人叹为观止。观众席间,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剧院都被这股来自古代的热血与激情所点燃。
演出结束后,舞台上的灯光重新亮起,但这一次,是为了照亮那些慕名而来的戏迷们。他们手持鲜花,眼含激动,排起了长队,只为亲眼见到这位现代版的“水浒英雄”,亲耳听到他的声音,感受那份从舞台上延续到台下的不凡气质。
钱凯,身着戏服,脸上挂着谦逊而温暖的笑容,逐一为戏迷们签名,耐心倾听他们的赞美与鼓励。
在他的眼中,这些不仅仅是粉丝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对戏曲艺术的一份尊重与传承。他深知,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传递,一次心灵的触碰。
正当人群渐渐散去,一位年迈的老者缓缓走上前来,手中紧握着一本泛黄的《水浒传》。
老者眼中闪烁着泪光,颤抖着声音对钱凯说:
“小伙子,你的戏,让我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那时我也是个戏迷,对水浒里的英雄们充满了向往。”
“你的表演让我看到了那些英雄的灵魂,谢谢你,让这份精神得以延续。”
钱凯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紧紧握住老者的手,深情地说:
“爷爷,是您的支持和喜爱,给了我们这一代戏曲人坚持下去的勇气。我会继续努力,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所有热爱戏曲、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们,把最好的表演呈现给大家。”
这一幕,成为了当晚最温馨的画面,也预示着钱凯的艺术之路将更加宽广。从此,他不仅是一位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演员,更成为了一位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使者,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水浒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这时戏迷会成员开始讨论三打祝家庄的成功及其意义,以及排练这出经典戏剧的成功后面的花絮。
1944年4月,延安平剧研究院作出创作《三打祝家庄》的要求,目的是对广大干部、战士进行解放敌占城市的策略教育,副校长彭真当作重大政治任务,教务处主任兼平剧研究院院长刘芝明亲自组织、指导并参加了整个创作活动。
1944年7月初成立了《三打祝家庄》创作组(,成员有刘芝明、齐燕铭、任桂林、魏晨旭、李纶,任、魏、李为剧本执笔人。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对三打祝家庄故事作了精辟的分析:“《水浒传》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
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雇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就是最好的一个。”从哲学和军事学角度所作的概括和提高,使它具有了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九四四年秋末,《三打祝家庄》 编写过程中,要求: 第一要写好梁山主力军,第二要写好梁山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
这一要求不仅总结了古代农民战争中攻打城市的基本经验,也总结了人民军队在缺乏现代武器条件下夺取敌占城市的基本经验。
为了帮助编剧充分编演好《三打祝家庄》这一决策的重大现实意义、《矛盾论》对三打祝家庄评论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策略思想,彭真多次与刘芝明谈话,给创作组写长信,给全院同志讲话,都是为了帮助编剧们提高认识,纠正思想认识出现的偏差。
因为创作组的几人都缺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经验,为了补救这一重大缺陷,平剧研究院的校领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教务处召开过十几次座谈会,刘芝明主持,每次三十至五十人,主要是学员中来自各根据地地委、厅、局以上的干部,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或专业知识。帮助分析三打祝家庄故事,讨论两次起草的剧本提纲,研究重大疑难问题。
第二,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等参加创作组的会议,给创作组成员讲授专门知识或工作经验,指导或帮助编剧们克服困难,突出的事例是,当时专搞城市地下工作的刘宁一、刘慎之二人一连参加五次会议,圆满地解决了如何描写梁山地下军的内应工作问题。
第三,刘芝明有计划地安排编剧们在校内外进行了十来次社会调查,包括向有关的军事系统或领导干部访问。这些措施让创作组成员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了新剧本。
1945年1月底或2月初完成了剧本创作,1945年2月22日、23日由平剧研究院开始演出。
沪剧《三打祝家庄》虽然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但和原作又有许多不同处:沪剧删掉了原小说中的时迁偷鸡、李逵洗劫扈家庄、吴用智赚李应上梁山等无用且有损梁山好汉形象的情节,同时吸收了昆曲剧目《扈家庄》和《石秀探庄》等剧中一些精湛的表演艺术。
该剧从策略斗争的角度,描写梁山农民起义军总结战争失利的教训,摸索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分化敌人、里应外合等经验,终于大获全胜。
通过塑造农民革命领袖宋江及众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三打祝家庄》表现了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智慧,突出了战略思想,成为划时代的剧目。
1944年,即将转入全面反攻阶段,解放区军民面临着夺取敌占城市的重要战略任务,而这出戏的创作演出于1945年的春节。
这个桥段正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体现了“推陈出新”的文艺思想,同时该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戏剧性,遵循了传统沪剧的编演规律:唱做念打齐备,剧中老生、武生、花脸、文武丑、武旦、武净均有出色的舞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