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孙权匆匆而至。他神色威严,目光深邃,犹如深不见底的幽潭,虽未言语,然身上散发的王者之气已令众人肃然。周瑜上前,向孙权深施一礼,而后将曹操的威胁以及联军的优势一一详述。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时而挥动双臂,以助气势,仿若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在战前部署,那动作充满了力量与决心,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联军在战场上的胜利之姿。
孙权听后,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他深知这是关乎东吴生死存亡的抉择,一步走错,便是万劫不复。他的目光在周瑜与诸葛亮身上来回游移,似在探寻他们的决心与信心,那目光犹如天平,在权衡着利弊得失。良久,他缓缓起身,拔出腰间佩剑,那佩剑在烛光的映照下寒光凛凛,似能斩断一切犹豫与迟疑,剑身上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东吴的荣耀与使命。他大步走向桌案,猛地挥剑砍去桌角,那桌角应声而落,木屑飞溅,恰似点点繁星散落,又似东吴命运的碎片在飞舞。孙权厉声道:“诸将听令,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即日起,东吴与刘备联军,共破曹操!”他的声音坚定而洪亮,如洪钟大吕,在屋内回荡,震得众人耳中嗡嗡作响,仿佛敲响了东吴反抗的战鼓,激励着众人勇往直前。
此时,屋内众人皆被孙权的决心所感染。周瑜单膝跪地,抱拳高呼:“主公圣明,臣愿效死力,与曹贼决一死战!”他的眼神中透着决绝与无畏,仿佛已看到胜利的曙光,心中默念:“此役定要让天下人知晓我东吴儿郎的英勇,我周瑜的将才。”鲁肃亦赶忙跪地,道:“臣亦愿追随主公,不离不弃!”
诸葛亮站在一旁,望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欣慰。他知道,孙刘联盟已初步达成,这一场以智取胜的较量,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周瑜与孙权,在这场关乎命运的抉择中,展现出的性格与气魄,也深深印刻在众人心中,成为这乱世传奇中的一抹亮色。他轻摇羽扇,心中默默盘算着后续的战略布局,仿佛已经看到了曹操兵败的那一天,天下局势将因这一次的联盟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瑜强抑怒火,沉声道:“诸葛先生,即便曹操有此狼子野心,可曹军势大,其战船蔽江,甲士如林,联军又凭何胜算?”他目光灼灼,似要从诸葛亮眼中寻得确切答案,心中却暗自思忖:“这诸葛亮说得轻巧,曹操兵力数倍于我,他到底有何妙计,还是只是在虚张声势?我且先听听他如何作答,若有半分不实,定不能轻信。”手中紧紧握着剑鞘,指节泛白。
诸葛亮羽扇轻摇,不慌不忙道:“公瑾莫急。曹军虽众,然北兵不惯乘船,水战之技生疏。我观曹军战舰相连,若用火攻,曹军必乱。且我主刘备虽新败,然有关羽率精骑可扰其后方,截断粮道;张飞于阵前可破其先锋,挫其锐气。我又闻东吴有黄盖、甘宁等忠勇之士,若与我军协同作战,各展其长,何愁曹军不破?”
周瑜微微点头,神色稍缓,心中暗自权衡:“火攻之策,确有可行之处。只是这风向难测,他却如此笃定,难道真有几分把握?若真能借得东风,此战胜算大增。”嘴上说道:“先生所言,确有几分道理。只是火攻需天时地利,此非易事。”
诸葛亮笑道:“公瑾岂不知,隆冬时节,风向多变。我已夜观天象,算定不日将有东南风大作,此乃天助我等。届时,公瑾可率东吴水军佯装败退,引曹军追击,黄盖将军率装满易燃之物的战船在前,待曹军追至江心,顺风点火,曹军战船必成一片火海。而我军可于两岸设伏,待曹军慌乱上岸,一举歼之。”
周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钦佩,心中暗叹:“此人竟能料定风向,真乃神人也!若真如他所言,此战胜券在握。看来这诸葛亮智谋非凡,不可小觑,幸得是盟友,若为敌手,必是劲敌。”嘴上说道:“先生真乃神人也!竟能料定风向。如此,我东吴水军定当全力以赴。但粮草物资筹备,亦是关键,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诸葛亮神色凝重:“孙刘联军,当共享资源。我主刘备虽处困境,然荆州之地,亦有些许钱粮可作补充。东吴富足,可多筹备箭矢、船只修造之物。公瑾可安排专人负责调度,确保战时无缺。”
孙权在一旁听得仔细,此时开口道:“二位所言,皆合朕意。此役关乎东吴与刘备之生死荣辱,务必齐心协力,不得有丝毫懈怠。朕将亲率大军,为诸将督战,若有怯战退缩者,军法处置!”他目光威严地扫视众人,众人皆抱拳领命,气氛凝重而又充满斗志,仿佛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已在眼前徐徐展开,只待那东风起时,烽火漫天,改写三国之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