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情景看在路人眼里,活生生一副傻小子巴结未来岳家的情形。
对于喜事,即使不是自家的,乡人也乐见其成。有句俗语: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此时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可不管什么般配不般配,还是门当户对什么的。只要是喜事,大家一概祝福。
有那骗亲的,所有人都知情,但所有人都默不作声。再早些年,比这还过分,有些独居女子或单身寡妇,会被有心人盯上抢亲。不是相关人等,大家都会坐视不管。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并不是单纯的刻画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抢亲一度真实存在并且很普遍。解放之后这些歪风邪气才被刹住。但是骗亲依旧存在。
陆大嫂进村以后,路人见面都询问她,她家小叔子跟何家女儿的亲事。
陆大嫂一头雾水,却不好否认。只在心里纳闷:她出门一天工夫,公公婆婆在家里就把小叔的亲事定下了?平日没看出两人这么能干啊?
陆家的小生意,女人们跑附近的村庄。男人走得远,回家晚甚至有时候当日无法来回。
男人们不在家,陆大嫂赶紧赶回家主持大局。回到家中才知道是一场误会,空欢喜一场。
村里风言风语满天飞,对人家姑娘家的名声肯定有影响,这些要谨慎处理。不然结亲不成结成仇了。
当家的不在家,陆大嫂只能找大伯娘商量。
何小东这边有了陆家的赶脚驴,路程减少一半。赶到城西药铺的时候,正是城里最热闹的时候。
寄存了驴车,两人进到药铺。排了十余个号之后排到他们。讲述了病情,老大夫捋着胡须摸了脉,写了方子,到柜上抓了药。
按何小西的吩咐借口钱不够,只抓了一副药。
五十年代,穷苦大众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生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医者父母心,此时的药铺伙计也有医者仁心,不会歧视抓不起药的病患。仔细叮嘱了煎药的注意事项,把抓好的一副药交到何小东手中。
药铺的旁边是一条小巷,这里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市场。一些无钱看病的人会自家中拿些能换钱的东西在此交易。换得钱之后再进药铺看病抓药。
病得奄奄一息的病人躺在卖东西的家人后边。让人不忍直视。
何小东家屋后的何老实家,孩子奶奶是个死要钱。他家大闺女都十三岁了,得了一场病,老太太把着钱不给娃看病,只给了七个鸡蛋。
何老实两口子用手绢包着这七个鸡蛋,到街上便宜了舍不得卖,因为卖不够娃看病的钱。贵了卖不出去。
好容易卖了鸡蛋,看了病抓了药。孩子抱到半道就不行了。抓的那副药娃到死也没捞着吃。两口子抱着娃在野地里哭了一夜。
老实媳妇第二天回家闹分家,被小叔、小姑子们围着打。最后两口子带着孩子,一根灯草棒也没有给就被分了出来。
还是村里人看到他们可怜,帮着建了土坯房。各家有闲置的盆碗筷子凑了一些。又跟人借了些粮食,好歹对付过来。
何小东两人,从那些带着病人卖东西的人身边走过。按照何小西的吩咐,找到一家卖杂货的店铺,买了几张草纸和一段纸绳精。
到了城外偏僻处,拿出何小西给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干草梗,用草纸包好系好纸绳精。
一部草药变身五副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