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辨粉碎了江南世族的阴谋,成功掌控京城局势后,整个东晋的局势陷入了一种微妙又紧张的氛围之中。各方势力都在观望,揣测着刘辨接下来的举动,而刘辨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面对这混乱又亟待重建的江山,一个大胆且影响深远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萌芽,那就是效仿前人,黄袍加身,再造大汉辉煌,只是这一决定背后,牵扯着诸多复杂的考量、众人不同的心思以及对未来局势难以预估的变数。
暗流涌动,人心思变
京城之中,百姓们还沉浸在击败世族集团的喜悦与劫后余生的感慨之中,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刘辨的英勇和世族的恶行。而在刘辨的军队内部,将领们和士兵们的心思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张雄在军营中,兴奋地对周围的士兵们说道:“兄弟们,咱们这次可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啊!那世族平日里作威作福,把咱们边疆武人欺负得够呛,如今他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可多亏了刘将军啊,要不是将军英明神武,咱们哪有今天?”
士兵们纷纷点头赞同,有人附和道:“是啊,将军对咱们恩重如山,而且如今朝廷这局势,皇帝被世族蒙蔽,根本管不了事,倒不如让将军来坐这江山,咱们跟着将军,肯定能过上好日子,也能让这天下真正太平下来呀。”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先是一愣,随后不少人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小声地议论起来。这样的想法在军中就像一阵风,迅速蔓延开来,大家都觉得刘辨有能力、有威望,若能称帝,或许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而一些朝中的大臣,那些原本就对世族专权不满,又敬佩刘辨为人和功绩的,也开始私下里碰头,商讨着是否要劝刘辨登基称帝之事。
礼部侍郎李明找到几位同僚,轻声说道:“各位大人,如今这天下大乱,世族刚被铲除,正是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人来重整乾坤啊。刘将军战功赫赫,又深得民心,我等不妨去劝劝将军,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再造大汉盛世,你们觉得如何?”
众人听了,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则面露犹豫之色,毕竟这是关乎改朝换代的大事,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但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当下的局势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只是还缺一个契机,缺一个能让刘辨下定决心的关键因素。
谋士进言,权衡利弊
刘辨自然也察觉到了军中以及朝中的这些暗流涌动,他心中十分纠结,虽然之前对江南世族的所作所为气愤不已,也深知朝廷的诸多弊病,但这称帝之事,毕竟是大逆不道之举,违背了他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忠诚和正统观念。
谋士孙启看出了刘辨的心思,这天,他来到刘辨的营帐中,屏退左右,诚恳地对刘辨说道:“将军,如今这局势,您可不能再犹豫了呀。天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朝廷又被世族搞得乌烟瘴气,如今好不容易打破了这个局面,可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重新整顿,这天下依旧会陷入混乱之中啊。”
刘辨皱着眉头,说道:“孙先生,我明白你的意思,可这称帝,乃是篡逆之事,我怎能背负这样的骂名?我本是一心为东晋效力,为的是恢复江山社稷,如今若是如此,那岂不是与我初心相悖?”
孙启微微摇头,耐心地解释道:“将军,您这想法虽出于忠义,可如今的东晋早已不是当初的东晋了呀。皇帝软弱,世族专权,北伐大业也因他们的掣肘而进展艰难。您看看现在,百姓们渴望安定,士兵们都愿意追随您,朝中的大臣们也大多希望您能站出来主持大局。况且,您若称帝,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要三造大汉,重现昔日大汉的辉煌,让天下重归太平,这是顺应天意民心之举啊!”
刘辨听了孙启的话,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孙启说得有一定道理,可心中那道坎儿依旧难以轻易跨越,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许久之后,才缓缓说道:“孙先生,此事重大,容我再好好思量思量吧。”
黄袍加身,半推半就
就在刘辨还在犹豫不决之时,军中的一些将领们坐不住了。他们觉得不能再等刘辨自己慢慢做决定了,得推他一把才行。
这天,刘辨像往常一样在军营中巡视,当他走到校场时,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只见张雄带着一群将领和士兵,簇拥着一件明晃晃的黄袍,朝着他走来。
张雄走到刘辨面前,单膝跪地,大声说道:“将军,如今这天下大乱,百姓受苦,朝廷无力,唯有您能担起这重整山河的重任啊!您战功卓着,威望极高,又深得民心,这黄袍加身,乃是天意民心所向,请将军莫要再推辞,即刻登基称帝,再造大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