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以后,孔雀四郡的叛乱,彻底平息。
韩信利用阳谋,将盖罗、夏尔玛、纳伊尔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看似每个人都有称霸的可能,实则只是在互相内耗。
三股势力先是各自蚕食掉周边小型势力,终于在恒河郡碰面。
一见面,谁也不服谁,都觉得自己很强,直接开干。
他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只要韩信想做,就可以决定谁是战争的胜利者。
韩信像是一个天神,他俯瞰芸芸众生,落下一子,吞并一子,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最后,盖罗艰难的取得最终胜利。
就在他准备欢呼雀跃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四周突然杀出秦军。
直接将他所剩的五万人马如数歼灭。
如果放在平时,兴许还能勉强一战,可是,盖罗太累了。
过去每天都在打仗,早已筋疲力尽。
临死前,盖罗满眼不甘的瞪着韩信!
谁能接受得了,自己奋斗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才换来的胜利,居然被秦军夺走了果实。
韩信走上去,一剑插入对方胸膛,在其耳边私语。
盖罗瞳孔一缩,他明白了,原来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
所谓的称霸,只是痴心妄想。
这场战争,他们三人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赢家,而是彻头彻尾的输了。
他们走的每一步,都在秦军的掌控之中。
他们之间的拼杀斗争,毫无意义。
无论是谁从尸山血海中杀出重围,都会遭到秦军的毁灭。
这种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命运的憋屈,真的很难受。
......
历时8个月,孔雀四郡的叛乱,成功平息。
扶苏从中得到一个教训,他总结经验,认为是先前的斩草除根不够彻底造成的。
如果,当初把魄罗门和杀弟利全部毁灭的话,就不可能会存在叛逆。
人,都是逆来顺受,吠舍和首陀罗两个底层阶级,哪怕生活不如意,他们也没有想过造反。
但是,一旦有人组织起来后,就很容易一呼百应。
扶苏并没有想过,提高吠舍和首陀罗这两个底层阶级的待遇。
他反而考虑得更多,是竭泽而渔。
或许他也知道,由于地域广阔,此处管理异常艰难。
迟早有一天,会再度发生叛乱,到那时候,或许不会再像今日,如此轻松的解决。
既然注定守不住,干脆来个釜底抽薪吧。
尽最大力度去攫取利益,而不是想着如何稳定局势。
扶苏这个思想,应该是受宋坤影响。
宋坤毕竟是两千多年后的人,他见过太多历史,强如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广布世界,到头来还不是只能放弃?
人,都是会变的,谁也不能保证,一个王朝能永恒不灭。
何不换种思路?
把那片区域的资源全部吸干,让那里的民众想要革命,却无力反抗,同样是一种办法呀。
战争财,本来就是一时的暴利,很难持之以恒,源源不断的补给。
念及至此,扶苏拿出舆图,他轻轻舒展,眼睛望向黑色的区域。 乍一看,大秦的领土面积似乎比夏勍要小,实则,北方有太多无法住人的极寒区域。
从人口数据,可以窥探。
大秦总人口超过一亿,而夏勍不足四千万。
秦朝的疆域,大都是水源充足的丰腴之地,勍朝有一半地方终年积雪,难以生存。
论两国土地优质,没有可比性,秦朝完胜。
“创业与守城,孰难?”这个问题,一直环绕在扶苏的心头。
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对于扶苏而言,肩膀上的压力,无比沉重。
领土疆域广袤,就容易衍生出各种未知的麻烦。
叛乱,只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案例。
扶苏强忍住不去询问父皇,他要独立自主,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帝君。
......
“啊,是陛下,是陛下来了,我们有救了!”
公元前198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
嬴政早在一年前,就经常上山下乡,走入群众之间,丝毫没有一个九五之尊的架子。
他与黔首们一起下地劳作,一起吃着粗粮。
如此亲民的行为,渐渐地,让咸阳百姓对始皇帝的印象改观。
而今年,关中大旱,咸阳属于重灾区。
“老翁,小心点,你们何必行此大礼?”
见到乡亲们纷纷跪下,嬴政连忙跑过去,一一扶起。
“朕又不是吃人的猛兽,不必如此。”
“不!陛下你是祥瑞,上天派下来拯救我们的。”
关中大旱,扶苏立即启动天灾应急措施,广开粮仓,赈济灾民。
除此之外,还宣布减免大旱区域的农税,让黔首们先满足自己的温饱。
其中,就以内史郡的咸阳,做得最好。
或许与始皇帝天天上山下乡有很大关系吧,无论如何,对于黔首而言,都是好事。
嬴政抬头,望向一片荒漠,天际乌黑大片,蝗虫即将席卷。
众人先躲进房屋里面,让蝗虫飞过。
嬴政低头抚摸着干裂的大地,他脸色凝重。
之所以缺乏农业灌溉,与旁边的渭水干涸有很大的关系。
准确来说,不能形容干涸,而是进入枯水期。
先前做的水利设施(水渠),因为渭水和黄河的水位降低,导致无法正常引流。
赈灾,只是能缓解燃眉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嬴政皱眉思索,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现状呢?
在他执政期间,关中大大小小的旱情共有十五次,这可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比例了,相当于每隔两年就来一次天灾。
生活在关中的黔首们,苦不堪言。
朝廷每次都减免税收,造成财政损失不说,也不能治本,还有可能会增加黔首的负担。
所谓税收减免,不是说你不用缴税,而是指你现在不用,等到丰收时期再补缴。
秦朝本质上是一个农耕大国,不能亲手毁掉基本盘。
万一开了“天灾彻底免税”的先河,就会有其他郡的官吏谎报灾情,中饱私囊。
嬴政来到渭水河畔,一众乡亲父老跟在后面。
“陛下,渭水虽有(水),可担挑困难,会有生命危险,万一有人陷落淤泥,难以救助。”
“是啊。”一名老翁叹气道,“前段时间,隔壁阎良乡不是听说有个小子,就是这样身亡的吗?”
“啊?确有此事?”
“自然是真的,可怜哦,那个小子听闻尚未娶上婆娘,还是家中独子。”
嬴政负手而立,他的耳边传来乡村父老的议论声。
突然,有一句话引起他的注意。
“如果,渭水能一直不干涸,那就好了。”
对哦,有什么办法,能让渭水,乃至(黄)河一直保持水位平衡呢?
嬴政陷入了沉思。
......
走回去的路上,嬴政忽然想到!
有办法,确实有一个办法!
与关中地区相反,百越地区多雨,江河时常发生洪灾。
如果,如果,如果能将南部的水流,通渠引入关中地区,能做到吗?
嬴政被自己这个大胆想法吓了一跳,他不禁问自己,能做到吗?
他立在原地闭眼思忖,一会儿后,猛然睁开双眸。
“能做到!一定能做得到!”
“朕当年为攻百越,连灵渠都挖了,南水北调,有何不可?”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自然是做不到现代那么尽善尽美的,不过肯定可以缓解现状。
那么,秦朝真的能做得到吗?
你还别说,真有可能!
众所周知,秦国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秦朝修建了灵渠三个伟大的水利工程。
其中灵渠,就是用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
东借湘江,西入漓江,然而湘江的水位低于漓江。
如何让水往高处流,就需要人为改变水位的高低差。
于是,秦朝的水利工程师想了个办法,建造陡门,待船只经过时,开闸放水,让水位下降,船只得以顺利上行和下行。
“三十六陡下兴安,一陡一个境界,一陡一个天地。”
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灵渠,还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比如泄水天平、三七分派等。
直至今日,灵渠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人无不感叹老祖宗的聪慧。
由此可以推断,大秦实际上是有能力实现“南水北调”的壮举。
只是工程量之浩大,怕是难以估测。
先前,秦国就因为修建了郑国渠,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然而郑国渠普及面积较小,只能惠及一方百姓。
念及至此,嬴政向乡亲父老们告辞,他立即乘车回宫。
“传三公,治栗内史入宫,商议大事。”
......
“陛下,左相正与太子议事,暂时来不了,右相、太尉、御史大夫至。”
嬴政点点头,左相没来,他并没有生气。
毕竟自己早已将权力交给扶苏,这是一种信任。
尽管扶苏还没有登基,已经开始行使部分皇帝职权,形成了罕见的一朝两帝局面。
让他先实习一下,趁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嬴政对扶苏这个继承人的培养,可谓是煞费苦心,寄予非常高的期待。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福。”
嬴政点头示意,算是回了礼,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朕打算,挖掘运河,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