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大家以为李逸今天第一堂课,可能也会教千字文,但他贴在板上的大字却并不是四言一句的千字文,反而都是三言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董秀才虽坐在后面,但眼神还挺好,把纸上大字看的清清楚楚。
他默念字句,越念越惊讶,他以前绝没见过。
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顺口、易记,跟千字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曾经国子监生,考过秀才的老先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不凡。
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板上的十二句,明显就是三组一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很明显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开私塾教书育人多年的董秀才,越念越兴奋。
而在隋朝就考中进士的孙伏伽,那是真正靠读书改变了命运的人,他对那一张张纸上的大字,也是越看越惊叹。
浅显易懂,但蕴含深刻。
他对纸上的那大字,也很欣赏,铁划银钩,瘦劲有神,这书法相当了得。
李逸贴好,转头望向大家。
他今天第一堂课,没选千字文,而是选了三字经。
选这个也是有一番思考,千字文是南朝梁时编写的,但三字经却是要到宋朝时才有,三字经也是千多字,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
虽然到唐朝后有些内容要改,但删改掉也不影响什么。比如那句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俱名扬,原文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俱名扬,窦燕山指的是五代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考中了科举。
李逸把窦禹钧改成了南北朝名儒颜之推,也没问题,颜之推开皇年间才去世,他儿子颜思鲁孙子颜师古,如今还是相当有名的文人。颜思鲁是秦王府记室参军,颜师古是李世民王府文学。
选择三字经,最主要原因,就是李逸办学也是为了刷声望,他写瘦筋体也是要刷声望,所以现在办学掏出三字经,还是要刷声望。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三字经,我先读一遍,然后讲解意思,然后大家跟着朗诵,”
“无逸,”
董秀才有些激动的站起来。
“先生。”
“这十二句三字经是你所作?”
李逸厚着脸皮道:“这是我根据我师傅李真人以前教育我的故事编成的,”
“只有这十二句吗?”董秀才又问。
“不止,暂时编了三百多句,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十二句是第一篇。”
董秀才激动不已,“好好好,你先继续讲课。”
李逸高声朗诵三字经,跟唱歌一样。唱完一遍,他开始讲其中的意思,小孩子们听的懵懵懂懂,但没关系,传统私塾启蒙教育,都是先摇头晃脑的背诵,
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嘛。
这第一篇十二句里,其实也是讲了两个故事的,比如孟母三迁,还有颜之推教子有方。
“你们知道谁是孟母吗?”李逸问。
下面六十个孩子没一个知道的,他们连孔子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孟子孟母了。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先贤,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幼时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依靠织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起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经常有送葬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孟子就跟着学吹喇叭,引的一群孩子整天跟着玩吹喇叭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孩童的教育,见状就搬家到城里。
新家在屠宰场旁边,孟子每天到屠宰场看杀猪宰羊,孟子看在眼里学在心上,没多久居然能帮着杀猪宰羊了。孟母见状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上,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跟着摇头晃脑一起读书,老师非常喜欢聪明的孟子,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
但他还是很贪玩,经常逃学,孟母生气的把织布的梭子折断了,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是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成功,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认识到错误,于是回到学堂,慢慢变的知书达礼,后来,孟子果然没辜负母亲的希望,成为了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儒家大师,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也是我们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的含义。”
孩童们虽然不知谁是孟子,但听李逸讲这孟母三迁的故意,却听的津津有味。
罗二的大孙子说吹喇叭挺好的,每次给人吹喇叭送葬有吃有喝,还有一块白布和工钱。石头则说学屠夫杀猪宰羊好,给人杀猪主人会给猪下水做报酬,屠夫有吃不完的猪下水。
李逸没打断他们,让这群孩童先自由讨论了十来分钟,然后才让他们肃静。
“现在,你们跟着我一句句诵读,”
无极院里,
顿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声盖过了夏天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