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人!"村民们热情地打招呼,"快来尝尝我们自己种的新菜!"
郑国下马走近,只见院子里整齐地种着各种蔬菜。
菜地旁还有一口新打的水井,几个妇女正在井边洗菜。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种的?"郑国惊讶地问。
"是啊!"一个老汉笑着说,
"自从参加水渠工程,每月都有固定工钱。我们就商量着建了新房,还开垦了菜地。"
"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他的媳妇接着说,
"不仅有工钱,还学到了技术。我家男人说等工程完工,他就能当管理员了。"
正说话间,秦天也来到了村里。
"陛下!"村民们齐声行礼。
"都免礼。"秦天和蔼地说,"看你们笑得这么开心,想必是好事?"
"托陛下的福!"老汉激动地说,
"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哪敢想有今天这样的日子?"
秦天仔细打量着这些新居。
房子虽然简单,但布局合理,建得很是规整。
最难得的是每家都有小院子,既能种菜,又方便晾晒。
"这设计不错。"秦天赞许道,"谁想的主意?"
"是我们几个工匠商量着设计的。"一个年轻人答道,
"我们在工程上学会了测量放线,建房子也用上了。"
秦天点头称赞:"学以致用,很好!"
这时,范雎也来了,带来了最新的统计数据:
"陛下,自从水渠工程开工以来,参与的民工家庭收入普遍提高了三成。
而且因为学到了技术,很多人还能额外接些零活。"
"不止是收入。"郑国补充道,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您看这菜园子,整齐有序,浇水施肥都很讲究。这都是在工地上学来的。"
秦天环顾四周,欣慰地说:
"这才是工程最大的意义。不仅是修一条水渠,更要让百姓们的生活有盼头。"
吃过午饭,秦天又去看了工地上的食堂和休息区。
食堂里饭菜香喷喷的,工匠们吃得津津有味。
休息区搭着凉棚,还专门设了医疗点。
"这些都是工匠们自己管理的。"范雎介绍说,
"他们成立了伙委会,负责管理伙食和生活设施。比官府管理还要井井有条。"
正说话间,一群孩童从私塾下课,从工地边经过。
"这是......"郑国疑惑地问。
"是工匠子弟学堂。"秦天解释道,
"既然大人们在工地上忙,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习的地方。"
郑国仔细一看,这私塾很有特色。
除了读书识字,还教些简单的工程知识。
老师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工匠,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认识图纸,使用工具。
"陛下真是想得周到。"郑国感叹道。
"这不是寡人想得周到。"秦天笑道,
"是工匠们自己提出来的。他们说既然自己学到了本事,也要让下一代有出息。"
傍晚时分,工匠们陆续收工。
但村子里仍然很热闹。
有的在院子里侍弄菜园,有的在街边摆摊卖小吃,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先生,"秦天看着这一切,问道,
"你说这些变化,可是靠强迫能达到的?"
郑国默然。他想起自己最初的计划,是何等的短视。
眼前这些来自民间的活力,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夜色渐深,村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
几个老人坐在村头的大树下,满足地看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