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待文拿上去以后,朱元璋也是不闲着,一篇篇仔细看了一遍。
“哦?”
当朱元璋阅览完宋濂的文章后,眼前一亮。
“这篇文章写的就很好,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确实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不过宋子畏倒是会用词,此对偶和排比用的颇多,与前朝比较,多了些紧致。”
“传看!”
朱元璋将诸儒生的文章下发,众儒互相传看。
“子畏文风飘逸,此文却严谨工整,若是不知道是子畏亲笔,老夫还真分不清究竟是何人所做。”
宋濂惊叹之余,也暗暗吐槽两句。
虽然句式工整,行文流畅,但是也少了一些灵性,导致整篇文略输一角,套了一层枷锁似的。
宋濂却也不记得自己的大孙会写这种文,他只记得原先的宋慎原来的文章平平无奇,甚至可以用平庸偏下来形容。
突然间进步这么多,也让宋濂惊喜中夹杂一些困惑。
“宋子畏这篇文章虽然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写的还是极好的,是在场所有文章中的翘楚。”
就连陶安都称赞其文严整,有些儒生也就不敢发牢骚了。
“宋子畏,这文严谨程度,咱很多地方都未见过,乃是一篇集大成的工整文,咱要褒奖你。”
“回禀陛下,此文不该称为“工整文”,微臣愿意将它称作“八股文”。”
八股文?
众儒疑惑不解。
“何为八股文?”
“此乃微臣研究唐制时,发现了延伸于唐科举考试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微臣进而结合“四书五经”取题”,减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强句式工整。”
“自然就诞生了这篇文章。”
实际上,由唐诞生的帖经墨义,确实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雏形。
“前朝的帖经老朽倒是知道一些,便是将那所诵经书,掩其两端,中间只开一行,裁纸为帖。”
“那墨义呢,无非就是士子笔答经义,主要取“四书五经”,未曾想这两项结合,却也诞生了这般工整文章,奇也,奇也。”
许是陶安知晓宋慎已经归为淮西派系,作为一个战壕的兄弟,陶安也是顺坡下驴,好几次当着朱元璋称赞宋慎。
当然宋慎也知道其中缘故,笑而不语。
当时五儒辱骂他的时候,这老陶安可就在其中,现在再回过头一看,陶安也确实是人老成精。
哪一边有利,他就往哪一边靠。
“八股文……咱觉得这才是值得我大明的好文章,子畏你再多写几篇八股文,咱要好好研究研究。”
朱元璋摩挲着胡子笑道。
“不过下臣不认为八股文是好文,所谓行文严谨,不过在扼杀文章原本的灵性,此文长久习之,只怕会隳毁掉未来文坛。”
突然冷不丁有人来这么一句,让众儒愣住了。
宋慎惊讶。
谁这么有远见?
知道八股文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