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轻抚龙袍,沉思片刻:“申伯所谋甚是。大周以礼治天下,然亦不可失威严。若邻邦来犯,先礼后兵,方显大度与公正。卿于谢地,能周全考量,朕心甚慰。”
申伯再拜:“陛下圣明,微臣谨遵教诲。且臣欲在谢地兴修水利,引河灌田,然工程浩大,需诸多人力物力,亦恐扰民生,故来请陛下示下。”
周天子目光深邃,缓缓道:“兴修水利,利国利民,此乃善举。然当恤民力,不可强征暴敛。可使地方官协同,合理调配,务使工程顺遂,百姓无怨。”
申伯领命:“微臣定当谨遵陛下旨意,悉心操办,必不辜负陛下期望。”
在朝堂之上,申伯的言辞谦逊有礼,汇报谢地的治理情况时条理清晰,每一句话都斟酌再三,既展现了自己的功绩,又不失对天子权威的敬重。
在封地治理百姓时,申伯深知礼仪教化的重要性。他在城中设立了学堂,亲自挑选有学识、懂礼仪的儒士担任教师,教导谢地的孩童与青年学习礼仪知识。他常常到学堂中视察,每当他踏入学堂,喧闹的学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他迈着轻盈的步伐,缓缓走过一排排书桌,看着孩子们诵读《周礼》,那稚嫩的童声在学堂中回荡,仿佛是世间最动听的乐章。他时而停下脚步,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而慈爱。
一日,申伯之子对礼仪之事有所疑惑,前来请教。其子恭敬地行礼后,皱着眉头问道:“父侯,孩儿观这礼仪,条目众多,繁文缛节,为何吾等定要如此严守,丝毫不得差池?”申伯闻听,微微整了整衣冠,神色变得极为严肃,他目光如炬地看着儿子,缓缓说道:“礼者,绝非虚设之形式,实乃立身于世之根本,治国安邦之根基所在。若世间无礼,恰似大厦失却梁柱,必将倾颓。家庭之中,父子失序,兄弟阋墙;邦国之内,君臣无别,政令难行。吾等身为诸侯之族,受天子恩宠,更应如那星辰拱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方能使百姓信服尊崇,使周礼之光世代传承,永不磨灭。”
其子若有所思,片刻后又问道:“父侯,孩儿尚有不解。若遇那蛮夷之邦,全然不讲礼仪,肆意妄为,又当如何应对?”申伯站起身来,踱步片刻,而后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沉声道:“我大周以礼义立邦,当以礼去感化他们。纵使其不懂礼仪,我们亦不能失了自身风范。犹如春风化雨,徐徐图之,若能使其感悟周礼之美善,自愿归服,此乃上佳之策。然若化之不得,亦要坚守礼仪之道,不与之同流合污,尽显我大周的威严与气度,让他们知晓礼义之邦的风范不可侵犯。”
申伯之子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道:“父侯,孩儿明白了。只是这礼仪在日常践行之中,有时似与孩儿心中所想的便捷行事相悖,该如何是好?”申伯轻轻叹了口气,走到儿子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礼仪虽看似繁琐,却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它规范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使我们的心性得以修养,品德得以提升。每一个礼仪动作,每一句礼辞,皆蕴含深意。你当用心去体会,将其融入血脉,成为本能。起初或许会觉不便,但久而久之,你自会领悟其中真谛,感受到礼仪带给自身与周围的和谐与美好。”
他教导学生时亦极为认真。在学堂中,他站于讲坛之上,手持竹简,对学生们说:“诸君,礼仪非虚礼,乃关乎人伦道德、社会秩序。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由礼出。尔等需用心研习,日后或为朝堂栋梁,或为乡野贤达,皆要以礼行事,莫要违背。”一学生起身问道:“夫子,若有礼与利冲突之时,怎生抉择?”申伯沉思片刻,答道:“礼为大义,利为小欲。当舍小欲而从大义,此乃君子所为。”
在民间,他倡导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仪。比如,在婚丧嫁娶之事上,他规定了详细的礼仪流程。婚礼要遵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仪式与礼节。新郎迎亲时,要身着红色礼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丰厚的聘礼,在媒人的引领下前往女方家。新娘则要凤冠霞帔,蒙着红盖头,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羞涩而庄重地迈出家门。丧礼则要按照殓、殡、葬等程序进行,对逝者表达敬意与缅怀。在他的努力下,谢地的百姓们逐渐养成了知礼、守礼、行礼的好习惯,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很少发生争执与纠纷。申伯亦教诲百姓:“居家以礼相待,处世循礼而为,人和则家兴,家兴则邦宁。”
申伯的一言一行,皆成为了谢地民众效仿的典范。他的品德风范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也深深地烙印在申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他所奠定的重视礼仪的根基,犹如一座坚固的灯塔,为申氏家族在历史的波涛中指引着方向。后世子孙们在他的影响下,代代传颂着他的故事,将礼仪之道视为家族传承的瑰宝,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始终坚守着这份对礼仪的敬重与传承,使申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魅力,成为了礼仪之邦中一抹亮丽的家族色彩,为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