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考场也没个钟表之类的东西。
“算了,先尽快把第一场答完吧。”
记忆中记得,这大夏的科举可以提前交卷,自己最好是尽快完题,然后回家翻阅书籍资料,补全记忆,为后面的考试科目做些准备。
不管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既然有科举考试,那么以科举博功名,入仕途,成为资源的分配者,终归是没错的。
拿定主意,钟禾认真思考第一题【简析白话文推广三十载之利弊】。
一边思索,一边研墨,快速在脑中提炼答题要点,搭建答题框架。
钟禾也不去纠结这大夏王朝白话文推广的具体细节。
既然推行三十年了,还在秋闱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当作考题拿出来,肯定是颇为重要的政策,也肯定取得了一些成就。
如此的话,无非就是知识普及、民智提升、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新集团登上舞台……
随手在草稿纸上将答题点列出,又把部分内容给划掉了,太敏感,容易出格。
皇权社会写这个,真可能杀头的。
有了关键词,扩展成段落要点,再填充一些内容,基本也就成型了。
白话文推广弊处的话,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反向思考一下,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连带影响,有必要的话可以将事情推向极致假设矛盾,弊处也就凑出来了。
这是科举,不是内部问题分析研讨的闭门会,弊处可以虚一点,少一点,不必搞得那么尖锐。
最后把小标题润色提炼,形成对仗句子,添头加尾结构补全……
快速出稿指南。
手拿把掐!
钟禾仅用30多分钟,就在草稿纸上形成了一篇初稿。
若是有电脑可以搜索资料,这种几百字的短文,钟禾20分钟就能搞定。
毕竟是简析,篇幅不宜过长。
对于钟禾来说,最难的是,如何把现代文改成大夏的语言风格。
根据题目用语判断,即便推行了白话文推广,大夏语言风格还处于半文半白的阶段,肯定不能用前世现代语言,不能套用公文格式。
什么提高认识、压实责任、强化配合。
还有什么三个确保、四聚焦四到位、五化联动、多措并举之类的用语,写出来就有些过于违和了。
要比文言文更直白些,但比现代文更精炼简短。
大概就是仿古翻译腔吧。
略微斟酌,整理思路,钟禾开始在答题卷落笔。
【析白话文推广三十载之利弊
夫白话文推广,迄今三十载矣。承古籍之精要,启今文之先声。文风既变,思想亦新,此乃时代之进步,大夏之幸事也。
观三十载之变化,其利有四:
一利学识下沉,文化迅以普及。破文言之壁垒,学识不为少数所专。学堂之内,稚童诵新文,启智开蒙,市井之中,百姓谈时事,畅所欲言……
二利民智提升,政令得以通达。往昔文辞晦涩,政令难通于民。白话文之兴,民智渐升,政令达于四方……
三利书言简化,文学促以昌盛。白话文易言、易书、易用,近生活、亲百姓。益自由灵活之表达,展世间之万象……
四利世进发展,风气乃以革新。白话文推广,助思想之解放,观念之更新。新念如春笋之萌,为进益携新风……】
写罢好处,研墨沉吟,继续下笔,又写了四条弊端,或者叫面临的挑战和社会变化。
【然新策无不触及矛盾,无不革旧弊而显新弊。
一临经义释权之辨。白话既兴,民皆得以识文,百姓亦可释经,若所言偏离正统,是为文化之创新,抑或离经叛道耶……
二临取士变革之虑。知识普传,功名之竞愈烈,如取士之额不变,则功名之途渐塞,如扩增取士之额,冗官日多,税赋日减……
三临牧守屯难之艰。城中闲民滋多,不过扰于治安,然士者读书无途,积怨难消,恐酿大祸,其患莫测……
四临百姓诉求之繁。往昔浑噩,百姓唯求温饱,民智既开,今则思及礼义,求之公正,盼于富足,其于政令,亦多置喙……
白话文推广,利则有之,弊亦有之,当权衡利弊,取其长而补其短,不可因噎废食,弃新策于不顾,亦不可冒功激进,拆大夏之根基。当集众人之智,谋长久之计,行稳则致远,文盛则国强。】
钟禾点到为止,没有过度深入延伸,初来乍到,求个稳妥。
免得因为考试,弄出个九族消消乐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