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紧张与期待。等待他们的不知道将会是怎样的挑战和未知,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朝着目标前进,只为了那心中的一份执念和情义。
从河心洲谈判破裂以来,漠南的战火愈演愈烈。伊稚斜这段时间一直在竭尽全力地收拾各路残兵败将,同时整合着后方陆陆续续赶来的援军。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那之前被汉军打得狼狈逃窜的右大都尉,居然也奇迹般地收拢了一万多人马。尽管他们此刻军心涣散,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攻,但毕竟是马背上的民族,在逃命方面还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能力,他们的队伍在混乱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且战且退。
伊稚斜心中清楚得很,如今在这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在万分危急关头真正能够依靠的核心力量,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唯有自己的近卫营那三千精锐之士。
长时间的奔波与战斗,让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人和马都已经到了极限。走着走着,伊稚斜抬头望去,只见那太阳渐渐西沉,眼看就要下山了。无奈之下,须卜涛只得在周围寻找了一座小山作为倚靠,决定就地扎营,让士兵和马匹稍作休息,养精蓄锐,等待明天再继续前行,期望能在这绝境之中寻得一丝生机。
另一边的卫青在匈奴南大营经过一番精心部署后,派遣了各路人马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分头出击,而后自己则亲率中军八千人,宛如一把锐利的钢刀,挥兵直入,向着匈奴人逃窜的方向勇猛追击。他们马不停蹄地又往前赶了好几百里路,一路上风餐露宿,终于紧紧咬住了这一股匈奴人。
当卫青追上匈奴军队的时候,立刻展现出了一位卓越将领的冷静与果断。“稳”字当头,当下便有条不紊地指挥士兵扎住营盘,为了防止匈奴人的突袭,他下令在营地周围用武刚车进行四面环绕。
这种武刚车,车身长两丈,宽一丈四,周身用坚韧的牛皮和厚实的粗布紧密围绕,打造得格外坚固,堪称是战场上的神兵利器。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以用来运送兵员,确保士兵能够迅速到达战场,又能装载粮草和武器装备,为前线士兵提供充足的后勤补给,保障战斗的持续进行,关键时刻还能当做作战营的外壁,为汉军提供坚实的防御屏障。
在作战的时候,武刚车上面设有一个可以灵活掀起的盖子,汉军的弓箭手们就可以从这个盖子处对外射击,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毫不夸张地说,这武刚车就是两千年前版的坦克,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能够改变战场的局势。
卫青一边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营地的防御工作,一边仔细地分析着各路传来的情报。据消息称,西路的公孙敖似乎是遭遇了单于的主力部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公孙敖的军队吃了大亏,损失惨重。不过幸运的是,那支匈奴主力队伍好像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犹豫,并没有立刻挥师南下进行支援,这也让卫青稍稍松了一口气。
然而,东路的李广却迟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按照之前的约定,此刻他们应该已经到达这里与主力会合。如果李广的部队能够按时抵达,那么以汉军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对阵对方一万五千人,再加上汉军装备精良的强弓利刃以及高昂的士气,要吃下这些匈奴人应该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
但卫青深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对方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研究战场情况,从而找到应对之策。于是,在立定营地之后,他当机立断,立刻派遣了精骑五千人,向着匈奴营地主动出击,前去挑战,目的就是要让匈奴人疲于应对,始终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没有精力去动其他的歪心思,弄出什么阴谋诡计。
匈奴人见汉军前来挑战,也不甘示弱,迅速分出一万骑兵前来接仗。那右大都尉望着汉军的阵营,心中暗暗发誓,这一次一定要在战场上杀出名堂来,为自己之前的战败洗刷耻辱,重新找回在匈奴军中的威望和地位。
就在这双方剑拔弩张、战斗一触即发之际,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自然似乎也在为这场残酷的战争增添几分神秘而紧张的氛围。突然,大风呼啸而起,狂风卷着沙石漫天飞舞,一时间,战场上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两军虽然已经摆好了对阵的架势,但在这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彼此甚至都无法看清对方的身影,只能凭借着喊杀声和直觉来判断敌人的方位。
卫青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天气变化带来的战机,他迅速乘势指挥大队人马,巧妙地分作两翼,如同两只展开的巨大翅膀,左右并进,向着匈奴大营发起了猛烈的包围攻势。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汉军的士气高昂,他们在狂风中奋勇向前,试图一举将匈奴军队彻底包围歼灭。
而匈奴的左贤王伊稚斜此时尚在营中,外面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让他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听着外面那汹涌澎湃的攻势,心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整个匈奴军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危机,这场战斗的胜负也许将直接关系到匈奴的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