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大哥!"是苏辙来了。
"子由?这么晚了......"
"大哥,"苏辙神色凝重,"刚收到消息,王安石准备在翰林院大规模清洗!凡是对新政有异议的,都要调离。"
苏轼笑道:"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大哥还笑得出来?"苏辙急道,"你那天在朝堂上的发言,已经得罪了王安石。这次恐怕......"
"子由啊,"苏轼给弟弟斟了杯酒,"你还记得我们在眉山时读过的庄子吗?"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人生在世,聚散离合,原本就是常事。"
说着,他又提笔写道:
"一蕉一叶喜清风,
一舸一帆听夜雨。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辙看着兄长从容的样子,不禁感慨:这就是苏轼,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诗人的浪漫与超然。
窗外,明月渐渐西斜。而在这个不眠之夜,汴梁城中的各方势力,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变局做着准备。
夜深了,苏轼与妻子王弗在庭院赏月。
"官家,"王弗轻声道,"听说今日在朝堂上,你又与王安石争执了?"
"不算争执,"苏轼笑道,"不过是说了些实话罢了。"
王弗为他斟茶:"我知道你是为了百姓。只是......"她顿了顿,"你要当心些。"
月光下,王弗的容颜恬静优雅。十六岁嫁给苏轼时,她就以才学闻名。这些年来,她不仅是贤内助,更是苏轼在文学上的知音。
"记得我们在密州时,"苏轼突然说,"你常常陪我泛舟江上,那时写下的《前赤壁赋》,多亏有你指点。"
王弗莞尔一笑:"官家谬赞了。我不过是提了些浅见,那些美妙的意境,都是你自己的才情。"
"不,"苏轼认真地说,"若没有你,我的诗文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你总能看到我没注意到的细节,给我新的灵感。"
王弗低头抿茶,借以掩饰脸上的红晕。虽然已为人妇多年,但每次被丈夫称赞,她依然会害羞。
"对了,"她转移话题,"今日整理书房,发现你早年的诗稿。我觉得有几处可以改得更好。"
"哦?说来听听。"
王弗取出诗稿,细细讲解起来。苏轼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这样的场景,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
"娘子真是才女,"苏轼感叹,"难怪当年米芾说,我能娶到你,是三生有幸。"
"官家又打趣我,"王弗嗔道,但眼中满是笑意。
正说着,一阵凉风吹来。王弗立即起身:"夜深露重,我去给你拿件衣裳。"
看着妻子的背影,苏轼心中涌起暖意。这个温柔贤惠的女子,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他诗文创作的灵感之源。
当年在眉山,他们常常以诗文唱和。那时的王弗,虽然年仅十六,却已展现出非凡的才情。正是这份才情,让苏轼对她一见倾心。
而今,虽然身处政治漩涡,但每当回到家中,看到妻子温婉的笑容,苏轼就觉得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
"有你在身边,"他望着天上的明月,轻声说,"就算被贬到天涯海角,我也无怨无悔。"
王弗端着衣裳回来,听到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无论官家去哪里,我都会陪着你。"
月光如水,洒在这对才子佳人身上。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的感情,如同这天上的明月,始终皎洁明亮。
而此时的汴梁城内,政治的风暴正在酝酿。但在这个宁静的庭院里,诗情画意暂时驱散了所有的阴霾。
夜色渐深,王弗为苏轼整理书案。
"官家,"她轻声说,"这些日子你总是独自出游,我有些担心。"
苏轼放下手中的文稿:"有什么好担心的?"
"听说王安石对你很不满,"王弗一边整理着散落的诗稿,一边说,"你若是在外面喝醉了,被人抓住把柄......"
"娘子多虑了,"苏轼笑道,"我虽然常去城外,却是为了体察民情。至于饮酒......"
"我知道,"王弗打断他,"你是去寻找诗的灵感。只是现在朝局不稳,你要多加小心才是。"
苏轼看着妻子认真的样子,心中一暖。自从十六岁嫁给他,王弗就一直这样细心周到。不仅照顾他的起居,更关心他的仕途和创作。
"来,"王弗突然说,"我觉得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改得更好。"
她指着书案上的诗稿,提出自己的见解。苏轼听得连连点头,时不时与她讨论。
这样的场景在他们之间经常发生。王弗虽然年轻,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文学素养。每次苏轼创作时,她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娘子说得对,"苏轼提笔改诗,"这样改确实更有意境。"
王弗笑道:"我不过是提个建议,诗的意境全在官家笔下。"
"你太谦虚了,"苏轼放下笔,"若没有你这些年的建议,我的诗文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王弗低头抿嘴一笑,转身去泡茶。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的身影上,显得格外温婉。
苏轼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这个温柔贤惠的女子,不仅是他生活的依靠,更是他创作路上最重要的知音。
"对了,"王弗端着茶回来,"明日我让人准备些酒菜,请子由和子厚来家中小聚如何?总比你们在外面喝酒要安全些。"
苏轼点头:"还是娘子想得周到。"
就这样,在王弗的细心安排下,苏轼的生活既不失风雅,又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个知书达理的贤内助,用她特有的方式,守护着丈夫的诗和梦。
而在这个风云诡谲的时代,这样平静的家庭时光,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