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开始喘着粗气,抱怨这土地太“顽固”,知青中几个瘦弱些的,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手上也磨出了水泡,疼得皱眉。
林逸尘见状,赶忙叫停,让大家稍作休息,自己则跳进井底,仔细观察土层纹理,用手捻着土块感受湿度与质地,思考应对之策。
短暂休憩后,林逸尘重新调配了人力,让身强力壮、有挖掘经验的村民分组轮流下井攻坚,其余人在井上负责清运土石、传递工具,并叮嘱大家改变挖掘角度,顺着黏土的缝隙斜向用力,以巧破坚。
知青们受到鼓舞,忍着手上伤痛,配合越发默契,一人累了,旁边立刻有人顶上,喊着“为了咱的稻谷,不能停”。
随着深度增加,井底愈发闷热,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蚊虫也在昏暗角落肆意叮咬,可没人退缩,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出水来,好似一群执着的寻宝者,笃定地下那清凉的水源正等着他们去唤醒。
挖到近五米时,井下传来一阵欢呼,原来土质再度变化,出现了湿润的沙层,这意味着离水源更近了一步。
众人精神大振,挖掘速度加快,可新问题接踵而至,沙层松软,井壁不断坍塌,刚挖好的地方转眼又被填埋,那井壁像个脆弱的孩子,禁不起一点折腾,老是“哭哭啼啼”地闹着“塌方”。
林逸尘紧急召集众人商议,决定用找来的木板、树枝沿井壁层层加固,减缓坍塌风险。
知青们发挥奇思妙想,将带来的麻绳编织成网状,嵌入木板间,增强稳固性。在大家齐心协力下,井壁逐渐稳固,挖掘继续深入。
然而,几天过去,几处打井地虽都有进展,却依旧不见水源涌出,焦虑与疲惫交织在每个人心头,有人开始小声嘀咕是不是方法不对、选错了地方。
夜晚,大家围坐在临时搭建的营地旁,望着星空,士气低落。林逸尘站起身,声音坚定:“乡亲们,知青朋友们,咱已经挖了这么深,每一下都离水更近,放弃就前功尽弃,老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明天咱们再调整下挖掘方向,一定能成!”他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驱散了些许阴霾。
次日清晨,大家重振旗鼓,林逸尘依据前夜反复琢磨的土质变化规律,微调挖掘方向,指挥众人朝东南方位深挖。
当挖到近八米深时,井下突然传来“咕咚”一声闷响,紧接着一股浑浊的水流从地底涌出,起初只是涓涓细流,仿若被囚禁许久、小心翼翼探出头的精灵,瞬间便成了小股水柱。
井底的人兴奋得大喊,井上众人听闻,扔下工具飞奔过去,趴在井口,看着那梦寐以求的水,眼眶泛红,欢呼声、呐喊声划破了干旱多日的沉闷天空。
有了第一口井的成功经验,后续打井工作越发顺利,大家日夜兼程,在稻田周边接连打出多口深井。
清水村见小屯村的第一口井打成功,也依样画葫芦,请林逸尘过去看地形,王强负担打井主要工作。
不久也在大家努力完成了第一口有水的井,大家同样信心大增,跟着小屯村的脚步,开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打井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