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如念伸长脖子想把屋内情景看得更仔细,突然听见苏洵开口说话,吓得她赶紧缩头屏气。
“子瞻,‘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何处?”
“《襄公十一年》。”
“是何典故?”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何解?”
“《书》曰:‘处于安定须思及危险,思及危险须加以防备,加以防备则可远离祸患。’谨以此向君王规劝。”。
“《隐公元年》中亦有类似之言,可知是哪句?”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谓之预防意外之事,乃治理国家之常道。”
苏轼朗声答完,苏洵满意地点头。
“嗯……治国如此,修身齐家亦如此,你们务必牢记。”
“是。”苏轼苏辙齐声应道。
“子由,‘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一句出自何处?”
“《襄公二十三年》。”
“何解?”
“灾祸或福分并无他故,皆为本心所召。”
“嗯……道德经有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君子慎始而无后忧,凡事谨言慎行便可远离忧患。”
苏洵说着望向大儿子,微微皱了皱眉眼神也变得深邃,顿了顿又开口道:
“子瞻,你性格耿直不善装饰,尤须注意。”
“是。”
苏轼的回答毕恭毕敬,骆如念却听出他语气里的不以为然。好吧,这个回答很苏轼:
您说的是这么回事,可是我觉得没这么严重啊——上至皇帝,下至乞田院老人,无一不是好人嘛!
骆如念想起那些具有高辨识度的轼言轼语,心里又好笑又好气。
这个直憨憨!从小就是这么一条肠子通到底,直来直往的吗?
骆如念心里一动,这句话怎么似曾相识?她想起来了,那次她在公司年度工作总结会上直陈个别部门存在职能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时,倪远乐私下也这样批评她——所以,她又有什么资格说苏轼呢,他们分明就是同类人!
她又想起某天缠着凌江白聊苏轼时,凌江白取笑她的那些话。
“我就不明白,你怎么会对一个一千年前的古人痴恋到这种程度?看又没得看、找又找不到、说都无处说,只得一个空想,你就不能现实一点找个现代帅哥吗?”
当时她支支吾吾答不出所以然,这一刻她似乎明白了——她对苏轼的痴恋,最初固然是被苏轼汪洋恣肆的才华和高洁豁达的品格所吸引和折服。但经过种种职场磨折,她在苏轼的耿直刚毅、葆守本心的忠诚中,仿佛看到不愿随波逐流左右逢源的自己,投射了事业受挫命运坎坷无能为力的同病相怜。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到“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该是怎样的职场迫害熬煎,让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苏轼变得心如死灰随缘无谓?正如朝云那句“满肚子不合时宜”一样,在倔强的超脱和旷达之下,骆如念看到了苏轼深受职场倾轧、郁结无奈的内心苦楚。
“密竹不妨呈劲节,早梅何惜认残花。”
骆如念轻轻吟念着,百感交集长叹一口气。这动静立即惊动了屋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