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教授,我现在对蔬菜大棚这方面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李正阳对吴教授说道。
“好的,我们坐下来说,这个蔬菜大棚是怎么一回事?” 吴教授对于李正阳的这个问题看来是感兴趣的,饶有深意的问道。
“现在我们冬天,像北京大多数的家庭还是以冬储大白菜,土豆,萝卜为主。新鲜的蔬菜很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见到。我知道有一项温室栽培的技术,是不是可以大力推广?”李正阳看着吴教授问道。
“嗯,正阳你的问题还是比较敏锐的,说的是关于老百姓的生活问题。” 吴教授先是肯定了李正阳的说法。
“其实,温室大棚冬天长蔬菜这个记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我们国家关于温室种植的最早确切的记录是在西汉,在长安皇家园林的太官园中建造密封的屋子,种植葱、韭菜等蔬菜,便是通过昼夜烧火提高室温的,使得蔬菜在隆冬时节也能够生长,这个应该就是蔬菜大棚最早的雏形了。” 吴教授不愧是渊博的学者,历史知识如数家珍般的为李正阳一一道来。
接下来吴教授详细的给李正阳讲述了我国关于温室方面的一些知识。
唐宋时期的温室还被用于花木的栽培,如牡丹花,那个时候的温室栽花技术被称“堂花术”。大概方法是:用纸和一些材料做成不透风的“密室”,在密室里开沟,沟上用竹子搭架,把花置于竹架上。沟中倒入热水,并施以牛尿、硫磺等热性肥料,当水肥的热汽往上熏蒸的时侯微微的扇风,使得密室中像春意融融的,经过一夜花便可开放。
靠的近的,还有明清时候的“暖洞子”。也就是当时的一种温室,是一种地窖式或半地窖式的屋子,屋子里修筑了土炕,烧火增加温度,菜蔬种植在“暖洞子”里面,这样即使在寒冬的时节蔬菜也能正常生长。这个和现代的大棚原理就很为类似了。
“现在在我们的海淀区就有这样一个模式,四季常青的蔬菜生产合作社,是温室玻璃的房子。可以生产黄瓜、西红柿和茄子等蔬菜。” 吴教授停了下继续讲到,“我们的蔬菜调查组在这里设立了观测大气气候的“百叶箱”,就是便于和社员们共同研究改进温室生产技术。”
“怎么样?小家伙。通过我的讲解你了解了多少啊?还有没有继续下去的信心?” 吴教授笑呵呵的问李正阳。
“当然继续了,吴教授。虽然我们国家有这个技术,但是目前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还有如果都是用玻璃建造,那么想必造价也是很高的,可能大多数地方,至少农村当前还是无法实施的。”李正阳想了下说道。
“是的,正阳,现在的大棚技术从理论到实际生产,面临的问题还是有多方面的。比如,第一,人们普遍知识水平低下;第二,当前建造大棚的材料成本太高,适合建造的材料比较少;第三,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还在研究中。像大棚温差的调节,病虫害的管理等等。”吴教授也从实际出发和李正阳讨论了起来,并没有因为对方只是一个感兴趣的爱好者而轻视怠慢。
愉快的学习时间很快的就过去了,李正阳和吴教授告别。
“教授,今天耽误您很多时间了,非常感谢您的教诲。”李正阳是由衷的感谢吴教授,他毕竟不是农大的学生,吴教授还愿意花时间指点他。
“正阳,如果你想继续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我建议你可以先搞个家庭式的小棚子,我知道上海那边现在有一种新型的薄膜,你可以找相关系统的人试试。很多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的被掌握,理论和实际要相结合的。”
告别了吴教授,离开农大图书馆。李正阳决定按吴教授建议的先弄个小棚子试试,竹木结构的。心里盘算了下,准备周末回去找大哥,大嫂商量下在东跨院建,毕竟东跨院地方大点,修整之前是个小花园来的,土壤什么的也应该可以种植蔬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