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华懒懒地靠在龙椅上,目光悠远,心中思索着镇西将军夫妇之事。那镇西将军夫妇,前世对原主有护佑之恩,她欲将二人召回京城,只是二人一心驻守边疆,保家卫国,不愿回京。李玉华只得厚赏军队,增派人手护其周全。
朝中局势稳定后,她开始逐步改革。她发展经济,减轻赋税,让百姓越发富庶。她鼓励手工业,促进各领域技术的进步,方便百姓日常生活。
同时,她开始选拔女子为官。
如她设想般,大臣们反对之声迭起。
群臣面面相觑,旋即议论纷纷。
一位老臣上前,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痛心疾首道:“陛下,自古以来,朝堂之上皆为男子!此乃祖宗之法,犹如泰山稳不可移。女子不宜涉政,若破此例,恐生乱局啊!”
“是啊,陛下。”另一位大臣亦附和着,“女子若入朝为官,纲常何存?国体岂不受损?”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声音虽小,却在空旷的大殿内显得极为喧闹。
李玉华神色镇定,轻轻抬手,待众人安静,方缓缓开口:“诸位爱卿之言,尚有一二分道理。然朕以为,纲常国体,并非取决于男女之别。朕观历代,虽忠臣良将多为男子,但巾帼英雄,保家卫国者,亦不在少数。人虽有男女之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却无男女之分。不论男女,唯德才兼备者,方能使国泰民安。”她的声音清脆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陛下英明!然……女子涉政,必引诸多非议,民心亦会动摇啊。”一位大臣仍不死心,据理力争。
谢旻之见状,向前一步,朗声道:“非议之声,古往今来从未断绝。若因畏惧非议而舍弃贤才,岂不是愚者所为?何况陛下素来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圣明烛照,民心安定,岂会因此等小事而动摇?”
“你!谢大人,莫要忘了自己的身份!”一位大臣怒目而视。
谢旻之却泰然自若,微微欠身:“多谢顾大人提醒。臣只知身为陛下之臣民,自当肝脑涂地,为陛下排忧解难。”
李玉华见此情形,面色微冷,“谢爱卿所言极是。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
言罢,她便让人在京中开设女子学堂,以考试择取德才兼备之人,培养三五月,再从中选拔女官。
是夜。
华灯初上,宫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轻轻晃动。四周静谧,唯有那烛芯燃烧的轻微“噼啪”声。
李玉华斜靠在贵妃榻上,她一袭月白色常服,青丝如瀑,随意地散落在肩头。她闭了闭眼,神情慵懒,却又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妩媚。
“陛下特意将微臣留下,所为何事?”谢旻之垂首而立,身姿挺拔却又略显拘谨。他声音平静,不卑不亢。
李玉华美目流转,朝内侍们使了个眼色,内侍们会意,悄无声息地退下了。
“你过来便知晓了。”李玉华轻声说道,嗓音带着一丝魅惑。
“陛下……”谢旻之脚步略显迟疑。
他缓缓上前,心跳如鼓,始终不敢直视她的容颜。
“抬头看我。旻之。”李玉华的声音温柔了几分,仿若春日的微风。
谢旻之微微一愣,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诧异与隐藏得极深的欢喜,“陛下,你许久未曾唤过臣的名字了。”
李玉华嘴角上扬,盈盈一笑,“那朕日后天天这般唤你可好?”
说罢,她轻轻舒展了下身躯,“朕有些乏累了,你且帮朕捏捏肩吧。”
“是,陛下。”谢旻之应了一声,脸上悄然泛起一丝红晕,如天边的云霞。
他缓缓伸出手,为李玉华捏着肩。李玉华闭上双眼,神情惬意。
片刻后,她突然抓住了谢旻之的手,“换朕为你捏可好?”
“陛下,微臣不敢当……”谢旻之急忙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慌乱。李玉华轻轻一笑,笑声如银铃般动听:“有何不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