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也在场,看到了那个患儿,高烧、咳喘,而皇黄教授当时开的就是麻杏石甘汤原方,让那位女代表隔2个小时喂一次药,然后到了晚上孩子症状就缓解了不少,第二天传来消息,孩子已经痊愈了........”
一位有望成为国医大师的教授,开了一个只有4味药的方子。
而这个方子是教科书里面的方子,还是原方。
却解决了其他医生认为棘手乃至危急的疾病。
如果是之前,李元素可能就想,不就是四味药嘛,换我来,我也行。
但是经历了刚刚徐老师为患儿施治的过程,李元素却能想象出这无声处的惊险刺激。
赵文卓在《金玉满堂》里曾经说过,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李元素此时竟然有种念头,高明的医生不需要太过花里胡哨的治疗手段,只需一剂而克敌。
华江舟看着眼前的徐老师,这时才不得不承认,此人医术造诣,远在自己之上。
奇怪,有如此水平,为何不去大三甲医院供职?以他的水平,到哪里都能让出一头地的吧。
徐老师是正儿八经的高校学历,与民间中医的处境并不一样,正所谓人往高处走,却甘心从事商贾之事,着实让华江舟不解。
毕竟他虽然出身温病学派,但也是南方某三甲医院的医生,接下来就要升副高级职称了。
徐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华江舟的想法,而是给几人讲:“当时皇黄教授讲,麻杏石甘汤在现在多用于麻疹肺炎、大叶性肺炎等,不仅便宜,而且很便宜。
当年本应该在抗击非典的时候好好发挥作用的,只是那时候许多医生不信任中医。
认为这区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没有一味是抗菌的,又如何能治疗肺炎?”
那个年代研究中医还是初期,许多精力都放到了中草药有效成分上了,单纯认为,中医药能治病就是因为中药成分。
如同屠呦呦提取出来了青蒿素,其成果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国人争光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这个争议是很有意思的,就是这种用现代提取手段获得的有效成分,究竟还算不算是中医?
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是西式思维了,二极管是或否。
神农之后方有本草,灵枢之后才有针灸,仲景之后有方剂.......
藏红花、乳香、没药、大蒜、辣椒都是通过丝绸之路才传入中土的。
西洋参是花旗国,也就是美丽国的特产,早些年被称为花旗参,如今也出现在了中药学教材上。
在没有辣椒之前,古人是用吴茱萸来调味,就是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
经方之中,许多都是厨房之物,有人说《伤寒杂病论》脱胎于《伊尹汤液经》,而伊尹乃庖厨之祖。
居四方则蛮夷,入华夏则中国。
如果是古代先民,就不会思考搞出来治病的这个玩意儿到底是什么。
需要归功于谁。
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就没有。
现在有了,有了那就继续搞。
人家外国人搞出来穴位注射疗法,什么时候说这是学习的你东方针灸经络学说了?
自信点,以后这就是中医,翻一翻《肘后备急方》,自古以来我们就知道青蒿能够抗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