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贝多芬 138 话》
****
——莫里斯·勒布朗(《乐评家》)
【那是一场令人无法回神、肆意展开的演奏,但回顾起来,却再无更为完美的演出】
——比利·布兰特(《音乐杂志》)
【充满暴力感的演奏。仿佛星辰最终化作降临的恶魔】
——石原玲(《朝日新闻》)
【结构紧密,节奏缓急调控完美。极致的和谐】
——玛丽·萨提斯(《每日音乐》)
【展现全新世界的舞台】
——李弼浩(观众席)
【贝贝的钢琴受喜爱的缘由】
四天前。我心怀感恩能够负责今日的演出报道,踏入了音乐殿堂。
从下车的瞬间,我便感到一阵晕眩。
《乐评家》《音乐杂志》《每日音乐》等世界知名杂志的首席记者们在眼前穿梭而过。
不仅如此。
世界大师们齐聚一堂交谈的场景,甚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里平日便是大师们常涉足之地,但如此众多的人汇聚一处,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来对了地方。
然而,看着周围人的面容,我能确定的是大家都怀着相同的期待。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光彩。似乎都在期待着贝贝与洪成钢琴家的合作演奏。
在全世界目光聚焦之下。
这位天才今日将带来怎样的演奏呢?
我与观众们满怀期待地迎接登上舞台的两位钢琴家。
然而,当演奏真正开始,我却什么都无法思考。
去分析演奏?
去记录现场反应?
直到听完那场音乐会回到家中撰写报道时,我才明白这些事根本不可能做到。
为何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贝贝的音乐?为何他被称为天才?
强烈的热情、自由的风格、能激发丰富想象力的半音运用。
若要列举,仅纸张篇幅都难以容纳,但听完那场音乐会后最想说的是。
两台钢琴传递出一种仿佛在观赏一部戏剧的感觉。
仅仅是聆听,便能感受到秋意、经历寒冬、漫步森林。
贝贝与已故洪成钢琴家在那日的演奏,彻底打破了“情感在克制时更能强烈地传达”这一传统观念。
坦诚且纯粹地。
他们凭借思考与技巧所传达出的情感,让听众产生一种仿佛与他们同在的错觉。
传达。
他们的演奏已不仅仅是传递情感,而是达到了一种让听众仿佛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境界,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或许这只是我的过度幻想。那日聆听演奏的 2500 名观众可能都陷入了这样的错觉。
但我坚信。
他的音乐中定然有着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与之共鸣的魔力。
再也无法。
想到再也无法聆听贝贝与洪成钢琴家的二重奏,我满心悲戚。
未来,我会将与贝贝钢琴家生活在同一时代视为一种幸运,也会永远缅怀已故洪成钢琴家。
——韩艺(2014 年 11 月号《音乐之旅》)
初雪飘落数日后。
迎来了第二个寒假。
“那么大家假期愉快。没有作业哦。不过假期也别睡太晚。”
“好!”
纷纷扬扬的雪花逐渐覆盖操场之时,我才从教室出来,朝着钢琴练习室走去。
回到自己的位置,打开钢琴。
个人练习室里空气格外沉闷。琴键也冰冷刺骨,我打开暖炉,等待房间暖和起来。
望向窗外,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待空气稍暖,我便开始演奏。
“哎呀。贝贝啊,你还没回家吗?”
正当我沉浸于演奏时,临时负责钢琴室的老师走了进来。
“司机师傅说因为下雪会晚一点。”
“这样啊。雪下得太大了,真是麻烦。大家都顺利回去了吧。”
说完这番话,老师便离开了,我则继续演奏。管乐器、弦乐器的曲子我都不会,只是随心地弹奏着琴键。
演奏结束后,老师又走了过来。
“太棒了。贝多芬。是贝多芬吧?”
“是的。”
“嗯。《第九交响曲》?”
“不是。是 A 大调。”
“A 大调……?”
“第 12 号。”
“啊哈哈。正在学习的曲子,好难啊。下周会有很棒的老师来哦。”
“好的。”
我心情不佳,只是敷衍地回答,然后起身。
“司机师傅来了吗?”
“应该快到了。那么再见。”
“好。慢走~”
“好吧。既然是贝贝决定的事情,那就得帮忙……别担心。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家。对,后天过来,在我们曾经一起待过的地方休息一两天吧。对,孩子们也一起的话,贝贝应该也会开心的……没关系。总不能一直悲伤下去。”
与柳真熙通完电话的柳长龙,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音乐会结束一周后,每当想起悄然离世的挚友,他便感到喉咙发紧。
相伴一生的两人中仅存的一人也已离去,他勉强支撑着。
作为送走众多友人的柳长龙都如此艰难,年幼的贝贝又该如何呢?
柳长龙担心孙子受到巨大冲击后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