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住房有多紧张?
大杂院本来就够紧凑了,为了挤下更多人,院子里到处都是违建的地震棚、小厨房,满满当当的。
有些院子,甚至被挤占得只剩下单人通过的小巷子。
这两年就更挤了,知青大量回城,找不到工作、分不到房子的,全家挤在一块,晚上想办事都找不到地儿。
许今秋家就是这样。
她家在院子里有三间房子,小时候还算宽敞,现在就不行了,俩哥哥都结婚了,一人占了一间房。
剩下一间是父母住的,还有四个孙子孙女,她都没地方挤。
回城之后,许今秋就借住在赵园园家里,一直到进入舞蹈团工作才搬进职工宿舍,只有周末才会回去吃饭。
倒不是说许今秋跟家里关系不好,恰恰相反,父母都很宠她,只是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知青回城后,都借住在别人家里。
高层也看到了,为了缓解住房紧张,年初推出第一批商品房,就在团结湖那块儿,400元一平,一套三万元。
然而,并无卵用。
在这个万元户都要戴大红花的时代,有几个家庭能拿出三万元?
京城的万元户占比仅1%。
第一批商品房才160套房子,开盘几个月了都还没卖完呢。
说到底,还是穷闹的。
对比如今的住房条件,李红兵一个老光棍占着后院两间大屋,有多招人恨就可想而知了。
院里头的人,没少诅咒他一个跟头栽死在马路上。
这样大家就能吃绝户了。
不过可惜,李红兵不蹬三轮了,打算干个体户了,买回来一大堆家伙什,还有材料,在院子里做起了酱菜。
“兵子哥,你这是打算大干一场呢?”陈凡讶异地看着。
李红兵是真莽啊,头一次创业就敢砸钱,光是咸菜缸就买回来十几口,这规模开家店都够了。
“做酱菜,腌制要时间,备货要足,要不然干不长久。”
“是我外行了。”
见李红兵开始打水洗缸,陈凡上前搭把手,俩人忙活了小半天才把十几口缸全部刷干净,倒扣着晾干水分。
翌日,李红兵开始加工了。
陈凡也干起了正事,把最近写的稿子整理出来,写了有足足二十章,差不多二十万字,今儿正好去交稿。
出门时还看到关月梅正跟一群老太太聊天呢,手上拿着报纸,都是陈凡买回来,关于《最美的青春》正面评价的。
前些天院子里传闲话,说是《最美的青春》要被下架了,可把她气得不轻,今儿算是找回场子了。
“大爷,还记得我不?”
东四八条52号院,人民文学杂志社大门口,陈凡掏出香烟给门卫大爷递上一根,上次能顺利投稿,大爷可是帮了忙的。
“是你啊,今儿又来投稿了?”
门卫大爷接过烟,麻利地点上:“你那小说可是出名了,这阵子王主编他们没少说你呢。”
“是吗?我得去听听他们咋说的。”
陈凡掏出一包牡丹塞大爷兜里才往里走,轻车熟路地去了小说组的办公室:“王哥,在忙呢。”
“你可算来了,再不来,我都得找你家去了。”
王伟神色大喜,拉着陈凡就到办公室东北角,指着墙角的四个蛇皮袋说道:“赶紧的,把你的东西拉走。”
“我的东西?啥玩意?”陈凡愣住。
“读者来信,你怕是还不知道吧,最美的青春彻底火了,每天都有大量的读者来信。”
“读者也太热情了吧?”陈凡讶异,出刊才几天就这么多了?
四个蛇皮袋,得有一两千封吧?
“这才刚开始呢,远一点的地方寄信过来,一周才能到,肯定有很多信件还在路上。”
“我这搬回去,也没地方放啊。”
“那我管不着,杂志社也没地方放,要不你跟童话大王郑渊洁学习,买几套四合院专门用来收藏读者来信?”王伟调侃道。
“没问题,你给我涨稿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