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有妙继续说道:“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里的意思是说,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不说错话,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锁那也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那也不能松解。
因此,圣人总是能做到人尽其才,没有被抛弃的人。圣人总是能做到物尽其用,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可以成为代代传承的善工道理。所以精通这些善工道理的人可以成为不精通的人的老师。不精通这些善工道理的人就成为了精通的人的资源。不崇拜这样的师傅,不贪爱这样资源,就算智者也会迷惑,但是自然有这样做的妙处。
这里主要是体现这样一个道理,你没有手艺知识就去学,有传下来的手艺知识就组织人变成资源。如果不懂也不去学,懂了也不用,这样的话,智者也就看不懂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它的妙处啊!那到底妙在哪里呢?其实这里强调的是合道无为,自由自在。求道者不追求善巧利欲”。
金有妙继续说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里的意思是说,知道了强大的雄,却安于守住柔顺的雌,这是天下的溪源,道的德就不会离失,能复归于婴儿般的开始。(这里告诉大家,我本即净,甘愿守住清净就能处下,合道就是德了)。
人总是争理好胜,是自己知道有理有胜,如果能清净到一无所有,就能如小溪自然处下,也能守住溪源初心回归。
知道什么是阳,却安于阴的地位,这是天下的法则,道的德就不会偏差,复归于道的本处。(这段话是易理的道理,阳上阴下,阳动阴随,这样天下就可以化育运作,有了这个法则,道的德就不会偏差,能复归于道本的无极。无极运作有和无,运作天下的阴和阳,这就是道以及符合道的德啊。
知道荣耀,却安于被侮辱,这是天下空谷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道的德就足备了,复归于道的质朴,朴散开来就是天下的器物了。
圣人能用道的这些德,就可以为百官之长,完善社会体制浑然天成,不会伤害到百姓。
冯妙元静静的听着,渐渐躺在了金有妙的怀里。忽然听见有人喊她。
他们回头一望,是冯秀珍走了过来,说道:“你在这里啊,让我好不容易找到你”。冯妙元说道:“找我做甚?”。冯秀珍说道:“二叔要回县城,要带你回去”。冯妙元一听,回头给金有妙说道:“有妙哥哥,那我先走了,你忙完了赶紧也回县城吧”。走的时候,深情的望了金有妙一眼,一步三回头的消失在地埂的转弯处。
冯妙元来到金山学堂,冯玄真已经在学堂的门口等着她了。她上前接过马的缰绳,默默的走在了前面。冯玄真摸了下马的脊背,说道:“这马体力还是不错,上去坐前面吧”。冯妙元脚一蹬,坐了上去,冯玄真也就坐在了后面。马儿渐渐驶出了村子……。
山间的蛙声,依旧回荡着,布谷鸟依旧时不时的鸣起。紫色的苜蓿花依旧点缀在绿色的山坡上。山坡上的人们依旧蹲卧在黄色的扁豆地里。蚂蚱的“吱吱”声依旧此起彼伏。远处波浪起伏的山头上依旧飘影点点。那酸的掉牙的杏子依旧在心里回荡。满山零洒的狗蹄花依旧在风里摇摆。那灵动活泼的兔子依旧撞在心上。这个世界本没有距离,我为何如此留恋,泪水从冯妙元的两颊轻轻滑落,一篇篇关于道的经文,述说着她最后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