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大医学院作为世界一流的学府,有着世界一流的学者,而这些大牛们中,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很是有趣的事情。比如某位主攻心脑血管方面的老教授。
这位老教授80年代时参与了一个治疗心脏病的新药的开发工作,付出了很多心力,但结果出来,却发现最终合成物与项目的期待效果相差颇大。
教授很失望,沮丧之余,就把属于自己的个人成果一股脑贱卖给了投资方。但有句古话说得好,“祸兮福所伏”,在总结该项目失败教训时,统计人员意外发现有受试患者试图索要更多测试的药品。在深挖原因后,这个失败的产品在重新介定适应症后居然成了在治疗某种疾病方面首屈一指的新药。
有些人可能不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在这里,要大概普及一下。对药物来说,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是疗效。与治疗作用无关的,统统叫副作用。
这样,就可能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于是乎,一个针对心脏病开发的药品,却对心脏病的疗效不佳(或说是与其他药物相比先进性有限甚至没有),而其副作用居然对另一种病有较好的疗效,甚至可说是填补了该项病治疗药物的空白。于是厂商大笔一挥,变更药品适应症,终于变废为宝。
说到这里,你可能猜到了,没错,就是伟哥,学名西地那非的东东。那药在市场上火了以后,教授最终还是知道了,为此很是受了一番刺激。虽然最终老教授还是豁达地一笑了之,但他的教学风格还是有了大的变化。原先略显古板的风格,变成了不拘一格,讲课时旁征博引,甚至有时能从阑尾切除硬生生讲到阿波罗计划。
如此的讲课风格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哄动也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欢。但这老教授的脑洞属于抽风型,所以听他课的外系学生并没有增加多少,毕竟他讲得太深,没有从头开始听的话,很容易听不懂。
某一天,这位老教授讲到了循环系统,也不知突然抽到了哪根神经,就从心脏讲到了中风,又从中风,讲到了中风的吃法。没错,是吃法。就是手把手教你,怎么用最简单、最不会留下证据的方法来让吃你饭的人中风。
那天听到这里时,孟季良惊愕得差点把手里的笔都捏碎了。
更厉害的是,这老教授牛啊,他还分开了疗程!分别是三个月、半年、一年的脑中风食谱。
当时教室里的学生们就炸了锅了!这种可是正经八百的前沿知识,一般人买都买不来的东西啊。就这么着,让这个疯子教授就这么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来了!
等老教授过完了嘴瘾,回过味儿来的时候,他也觉得不对劲了,这种东西不能乱教啊。于是,这时老教授做了一个神都想不到的转折。他说:同学们,前面我说的那个食谱,并没有经过验证。
你能想像到那时教室里学生们的想法吗。大家都想用中指问候他,这种东西,经不经过验证,区别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