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咱们继续回到故事里。
黄帝陛下一听,眼睛一亮,连忙吩咐下去,让御膳房准备这“兰草茶”,还说要推广给全国的老百姓,让大家都能远离这“脾瘅”之苦。
黄帝陛下悠哉悠哉地问岐伯:“嘿,岐伯兄,你说这有人啊,整天嘴巴里苦得跟吃了黄连似的,按咱们中医的法子,该咋整?取哪个穴位能让他苦尽甘来啊?”
岐伯大夫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子,笑眯眯地说:“陛下您问得好,这病啊,有个响亮的名头——胆瘅!您想啊,肝脏是咱们身体里的大将军,威风凛凛,但做起决定来还得靠边上的小军师——胆。而喉咙呢,就像是这二位大佬的传令兵,有啥指示都得经过它。可现在这位老兄啊,估计是平时想太多,事儿还没个定论,心里头就乱成一锅粥了,结果呢,胆儿就虚了,气儿就不听话地往上窜,窜到嘴巴里,就变成了苦水儿。”
“那咋办呢?”皇帝陛下好奇地问。
岐伯大夫一拍大腿:“简单!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标本兼治’,首先得给他壮壮胆,揉揉那个‘阳陵泉’,哦对了,现代人喜欢叫它‘小腿外侧的勇士穴’,就在膝盖下面,小腿外侧那块儿肌肉鼓起来的地方,按下去酸酸涨涨的,那就是了。这穴位啊,就像是给胆儿加油打气的站,按一按,胆气就足了。”
“但光按穴位还不够,咱们还得从根本上下功夫。您记得《阴阳十二官相使》那本宝典不?里头说了,治这胆瘅,得用上胆的募穴和俞穴。募穴就像是胆的客厅,咱们得去串串门,那就是‘日月穴’,在胸腹部,跟心脏边上的‘期门’穴是邻居,好找得很。俞穴呢,就是胆在背上的小窗户,叫做‘胆俞’,位于背部的膀胱经上,给它来个热敷或者拔罐,也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岐伯大夫话锋一转,开始给咱们上起了心理健康课:“陛下啊,您看这病根儿,说到底还是心里事儿多。咱们现代人,不也是一样吗?工作、学习、家庭,哪个不是操碎了心?所以啊,除了按穴位、吃药膳,更重要的是学会给自己减压,别让脑袋里的小剧场天天上演宫斗大戏。没事儿多出去走走,看看蓝天白云,听听鸟语花香,心情好了,气儿自然就顺了,胆儿也就不虚了。”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来个现代版的“胆瘅调理套餐”:
1. 穴位按摩套餐:早晚各一次,先来个“小腿外侧勇士穴”(阳陵泉)的深度按摩,每次5分钟,直到感觉肌肉微微发热。再找个舒服的地儿,让家人帮忙按按“胸前明月”(日月穴)和“背后勇士窗”(胆俞),每个穴位3分钟,轻松又解乏。
2. 心理放松操:每天抽出10分钟,闭上眼睛,深呼吸,想象自己正躺在一片无垠的草地上,阳光温暖,微风不燥,耳边是轻柔的自然声,让心灵彻底放个假。
3. 食疗小偏方:来点“疏肝利胆茶”,材料简单,就是菊花几朵、决明子一小把、绿茶适量,用开水一泡,清香四溢,不仅能去肝火,还能帮助胆汁分泌,改善口苦。记得哦,这可不是魔法药水,得坚持喝上一段时间,效果才明显。
4. 运动助力:每周三次,快走或慢跑30分钟,让身体出出汗,排排毒,心情也跟着飞扬起来。运动可是天然的抗抑郁剂呢!
黄帝发话了:“哎,你们知道吗?有种病啊,患者一天能上几十趟厕所,小便频繁得跟喝水比赛似的,这明显是身体里的‘水’不够用了,咱们可以理解为‘肾阳不足’,就像水库水位下降,水流就细了。可奇怪的是,这病人身体热得像刚出炉的炭火,脖子到胸口这块儿堵得慌,好像被啥东西卡住一样,脉搏在人迎穴(就是咱们脖子两侧的大动脉)那儿跳得跟打鼓似的,急促又强劲,还喘得跟拉风箱似的,气儿都不顺了。这又是咋回事儿?明明热得要命,却又是另一种‘多’的表现。”
岐伯老师慢悠悠地接过话茬:“陛下所言极是,这病啊,根儿在太阴脾经,但表现最明显的却是胃,跟肺也脱不了干系。咱们给它起个名儿,就叫‘厥病’,听起来就挺严重的,而且啊,这病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就是回天乏术了。这病啊,就是典型的‘五有余、二不足’的典型案例。”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哦?这‘五有余、二不足’是个啥新名词儿?赶紧给朕科普一下。”
岐伯老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他的医学小讲堂:“这‘五有余’啊,其实是指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中,某个或某几个脏器的功能过于亢进,气血太过旺盛,超出了正常范围。而‘二不足’呢,则是说相对应的,有两个脏器功能低下,气血不足。具体到这位患者,外面看着是五脏之气有余,内里却是脾肾两个重要脏器不足。这种内外矛盾,表里不一的状态,就像是一个人穿着厚厚的棉袄在火炉旁喊冷,你说这能不糟心嘛!所以啊,这种身体既不偏向表证也不偏向里证的情况,往往预示着病情凶险,难以救治。”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变得特爱喝水又特爱上厕所,还总说胸口闷、气不顺,那你可得注意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多喝水,多排尿”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告诉你“嘿,哥们儿/姐们儿,我内部系统有点儿乱套了,快来帮帮我吧!”
如果放在现代,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温补脾肾、调和气血的方法。比如,给来点黄芪、党参补补正气,山药、枸杞养养脾胃,再加点肉桂、附子温阳散寒,当然啦,具体用量得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来定,咱可不能自己在家乱炖一锅“十全大补汤”。
黄帝有一天突发奇想,问起了他的医学顾问岐伯:“老岐啊,你说这世上有些人打娘胎里出来就带着‘颠颠’的病,这病名儿叫啥?又是咋得的呢?”岐伯一听,笑眯眯地回答:“陛下,这病咱们就叫它‘胎里带’,听着亲切点。原因嘛,得追溯到他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妈妈可能遇到了啥大事儿,吓得一哆嗦,气儿直往上冲,下不来,母子俩的精气神儿就这么挤一块儿了,结果小家伙一出世,哎,就有了这‘颠颠’的毛病。”
黄帝一听,乐了:“哈哈,原来‘胎里带’还有这么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啊!那咱们再聊聊这个,有人看起来胖乎乎的,好像身体里装了一池子水,你摸摸脉,又紧又大,但人家自己说哪儿也不疼,身材不走样,就是吃不下饭,吃也是一点点,这是啥情况?”
岐伯捋了捋胡子,一脸严肃地说:“陛下,这病根儿在肾,咱们叫它‘肾风’。您想啊,肾是身体的能量库,它一闹别扭,人就容易没胃口,还特容易受惊。要是这受惊之后,心脏也跟着萎靡不振了,那可就是凶多吉少了。”
黄帝点点头:“嗯,老岐你说得在理。这医学之道,果然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