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来议去,朝中终于妥协了,于是决定将“兴献帝”的尊号升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将“兴国太后”的尊号升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
在尊号问题上得到这个结果,嘉靖皇帝暂时满意了。
于是竟然又下圣旨说,叫张骢和桂粤不用来了!
马上就要赶到京城搅动风云的两个人自然不愿意,连忙上书,说“今日上一帝字,明日上一皇字”都是在搪塞陛下罢了,根本没有体谅圣天子的孝心!
眼下陛下的称呼还没有改,大礼还没有议定,我们怎么能不进京效力?
嘉靖觉得有道理,就又让两个人继续进京了。
于是嘉靖三年的大礼议即将开启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张骢、桂粤、席书、方献夫也都有论辩文章上给嘉靖帝,不过都被嘉靖“留中不发”。
为何“留中不发”?当然是等待时机。
政治活动的主体是人,因而搞定人才是最关键的。
正如嘉靖帝在嘉靖三年第一阶段的“大礼仪”之前清除杨廷和等人一样,在第二阶段开始之前,同样要先清理一批人。
这群人就是“杨党”硕果仅存的吏部尚书乔宇,以及杨廷和曾经的同僚阁臣们。
应该说,杨廷和的同僚阁臣只是比较支持他的决策,与之并没有举荐关系和师生关系一类的紧密连接。
不过,即便只是观点相似,仍然会成为议礼的阻力。
于是在吏部尚书乔宇、内阁大学士蒋冕、毛纪纷纷致仕后,嘉靖帝再次开始了举措。
那便是去掉爹娘尊号中的“本生”二字。
这就又炸了锅了。
毕竟把“本生”二字一去掉,你爹娘的称呼不就和孝宗皇帝夫妻一样了吗?
那不就是有两个法统上的爹娘了吗?
那不就是有两个正统了吗?
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正统?
于是再次物议纷纷,这个时候嘉靖帝觉得时机到了,就把手中积攒的张骢等人的文章一股脑下发到各部,让他们辩去。
来到京城的张骢等人也开始了口水战,一轮一轮的战斗之下,终于让嘉靖皇帝有了信心,直接下中旨更改了母亲的尊号,去掉了“本生”二字。
谁料这次大臣和言官不干了,一百多人都跑到了左顺门外磕头哭泣,有的大喊“太宗文皇帝”,有的大喊“孝宗皇帝”,声音大的老远都能听到。
嘉靖帝派人劝回两次,却都没有劝动,于是把五品以下的人全抓到了诏狱里,最后都施以廷杖。
就这样,嘉靖帝最终用武力获得了胜利。
在嘉靖三年九月,便定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
从此,“大礼议”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