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襄王时赫喜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当年十二月,他果断地迁移军民至卫缙边境,重新选址建造国都。
与此同时,他还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发展农业、鼓励商业贸易等等。
通过这些努力,卫国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重振昔日雄风。
彭昭王十年,正值卫襄王八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彭卫之战拉开了帷幕。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
然而,最终的结局却令人意想不到——卫襄王率领的军队遭遇惨败,被彭军打得丢盔弃甲。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次年,也就是卫襄王九年。
这一年,卫国接到了缙国的求援信号。面对共同的敌人,卫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与缙军并肩作战。
他们齐心协力,一举击溃了来犯的邿国与鄅国联军。
这场胜利不仅让敌军闻风丧胆,更使得卫国和缙国声名远扬。
战后,卫缙联军更是毫不留情地对邿国展开了大肆劫掠,将无数财宝纳入囊中。
卫襄王十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泿江北岸,一场盛大的三王会晤隆重举行。
出席此次会晤的三位王者分别是卫襄王时赫喜、缙威王于义商以及邿宣王乐作康。
他们齐聚一堂,共商大计,旨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进一步巩固三国在这片土地上的地位。
紧接着,卫襄王十一年到来,泿江北岸三国联军士气高昂,挥师北伐邶国。
这一战,三国联军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大获全胜。
此役过后,卫国的国势日益强盛,成为了周边各国瞩目的焦点。
而那支由卫国、缙国、邿国组成的联军,也因其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
卫襄王十二年,和平的曙光似乎降临在了这片土地上。
卫襄王时赫喜与彭昭王傅辟疆相约于卫彭边境会晤,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谈判,双方终于成功勘定了两国的边界,为两国百姓带来了久违的安宁。
然而,好景不长。
卫襄王十三年,卫国突然遭到了滕国大军的猛烈进犯。
一时间,卫国泿江沿岸地区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卫襄王时赫喜挺身而出,他亲自率领卫军奋起抵抗,誓要夺回失去的土地。
同时,在外交方面,他采纳了大臣申不衍提出的合纵之策,积极与彭国、缙国沟通协商,试图联合三国之力,南下征讨泿江以南山岭地区,拓展国土,重振国威。
滕国国君卜方偶然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卫襄王时赫喜正密谋着与彭国和缙国联手,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南征之战!
这个情报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卜方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滕国将面临灭顶之灾。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决定先发制人,在卫襄王十四年的时候,再次倾尽全国之力,对卫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卫襄王时赫喜闻讯后,迅速做出应对,派遣大将白亮率领五万大军前去抵御滕国的进攻。
两军很快就在泿江两岸相遇,一时间杀声震天,战火纷飞。
然而,滕军将领智谋过人,巧妙地施展了诱敌深入之计,使得卫军一步步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眼看着卫军形势危急,大将白亮心急如焚。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当机立断,挑选出一队身经百战的勇士,组成一支敢死队,决心拼死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去向卫襄王时赫喜禀报战况,并详细阐述滕军的作战策略以及请求增援。
卫襄王时赫喜得到前方战报后,深知卫军精锐部队此刻所面临的困境。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颁布诏书,紧急征召国内各个地方的驻军前来集结,迅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卫国援军。
随后,他亲自率领这支援军渡过泿江,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救援那些被困的卫军精锐。
终于,在援军的及时支援下,卫军精锐部队士气大振,他们奋勇杀敌,成功突破了滕军的包围圈。
紧接着,卫军精锐与卫国援军紧密配合,展开了一场绝地反击,共同向滕军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战后,卫襄王时赫如释重负地召见了白亮,严厉地质问他在战争中的过失。
白亮低垂着头,满脸愧疚之色,但为时已晚。
卫襄王时赫喜毫不留情地下达了革职令,让白亮从此失去了军中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