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艰难,曹伴伴要和朕一起撑过去呀,而且朕相信你是个有办法的”这是崇祯的真心话。
皇帝越是客气,曹化淳内心越是惶恐,他太了解这位爷了,用到谁的时候好话说尽,而且一些肉麻的好话也不像是假话,可这人定力不足,智慧不够,万分狂躁,今天布置了任务,三天就想要人把事情办成,而且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过”就对对方彻底丧失信任,然后就……痛下杀手。
谁积极地跟随着他的“脚步”,谁大概率就倒霉。
像那兵科给事中刘懋,崇祯初年响应皇帝的节俭号召,主动上书裁驿递,还勇敢承担,结果呢?给朝廷每年节省了68万两银子,可他自己在众人唾骂中离世,死后连抬棺的人都找不到,妻儿更是如丧家之犬。
前车之鉴太多太多了,想起来半夜都睡不着。
久而久之,逆向激励多了,自然就收获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所以,跟着这位爷,最好是不主动承担,即便是承担大任也要凡事留有余地。
现在,朝堂上除了一些不怕死的,想投机取利的,实在太有责任心的,想报知遇之恩的,基本上是谁也不主动承担了。
好在这位爷还没有彻底沦为“独夫”,做什么大事都会征取一下众臣的意见,而且总能“不拘资格”用人,让一些原本官卑职小的人一步登天,使得这些人顿时斗志昂扬,热情拉满,不管不顾地就往前冲,总能挽回一些局面。
否则,真的不敢想象将来会如何。
不知别人如何,曹化淳在这位爷身边干了近20年,竟是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悲观,最近竟有“大明要亡”的可怕想法,也实在不再想干下去了。
但人家不放手,还是得继续干下去。
好在两人相处这么多年,曹公公早就练就了一套应付他的办法——勉强答应任务,勉力打折完成任务,但完成的那部分任务一定要漂漂亮亮的——能超过90%的人就行。
如此一来,对这位爷有了交代,也不过分得罪其他人,完美!
对付魏忠贤如此,整理京营同样如此。
尤其是人人叫绝的整理京营,他不像李邦华那样把勋贵们往死里得罪,而是精选部分精锐与四卫营、勇士营合编,挑选合适的人才,筹集足够的军费和装备,严格训练,这才有了现在人人称赞的勇卫营。
靠着这种功夫,曹化淳地位十分超然,在整个朝局中几乎是独一份的存在。
很多朝臣觉得他既有能力又有文化,是一个“可交之人”,勋贵们也对他十分认同,太监们更不必说了,连原身也对其信任有加、十分倚重。
做人、做官到这份上,不服都不行。
但现在的崇祯知道,这人的潜力还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君不见,这位大太监兼了如此众多的“要职”,可每天还时不时地写字、作画,还信佛修道,之前回天津王庆坨老家,还专门修了玄帝殿和观音阁两个道场,并亲撰碑文。
论才华,整个崇祯朝这人绝对可以排前几名的。
更难得的是,这人不太贪,颇有些操守,很知道进退,绝非鱼朝恩、李辅国之流。
“这话实在折煞奴婢了,皇爷但有吩咐,老奴无不遵命”曹化淳道。
“好,勇卫营孙应元、周遇吉、黄得功他们现在在哪里?总兵力多少,战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