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北方的满清与大顺军的激烈战斗,对于偏安一隅的南明来说,或许并不一定是坏事。毕竟,如果没有满清的介入,大顺军迟早也会挥师南下,而此时的南明政权恐怕难以招架。因此,可以说,满清的出现给予了南明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以北京为首都的大明朝时,大明皇帝曾坚守着“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原则,但如今面对新的局势,这套准则显然已不再适用于南明王朝了。
身处南方的南明王朝似乎遵循着一个退守江南的王朝所特有的普遍规律:与北方的满清讲和,并寄望于与之合作,共同剿灭李自成。
甚至,南明弘光朝廷对吴三桂充满了感激和赞赏,认为他借助清兵之力平定贼寇、光复京师,功劳之大无可比拟。因此,他们给予了吴三桂“蓟国公”的崇高封号,并赏赐了五万两白银、十万石漕米等丰厚的奖励。同时,南明还派遣使者将这些赏赐送到了吴三桂手中。
南明的君臣们显然对吴三桂为了替崇祯皇帝复仇而采取的行动表示认同。他们相信吴三桂所谓的“借虏平寇”的借口,即向满人借兵攻打李自成,以报君父之仇。尽管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成为了清朝的平西王,但南明仍对他抱有希望。】
“咱也认为南明弘光这个小家伙做得没有问题,毕竟咱也曾经向小明王服过软。”朱元璋作为帝王,而且是开国帝王,不是意气用事的脑残粉,对于南明弘光为了生存采取的策略内心是认同的。
不仅仅是朱元璋,历史上的许多明朝皇帝其实都有类似的看法。比如朱棣,这位曾五次亲征蒙古、威名赫赫的永乐大帝,在靖难之役时,面对北方的局势也曾采取过怀柔政策。当时朱棣虽然占据了北平,但四周都是敌军,形势十分严峻。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硬刚,而是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压力相结合,成功地稳住了局面,并最终夺取天下。
这种策略在明朝的历史中并不少见。无论是面对内部的叛乱还是外部的威胁,明朝的皇帝们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他们知道,一味地强硬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而适当的妥协和让步则可以换来喘息之机,甚至有可能实现反败为胜。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决策。当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和尊严时,明朝的皇帝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扞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在一些非关键问题上,他们懂得如何取舍,以换取更长远的利益。
总之,朱元璋对南明弘光的做法表示理解,这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思考方式。同时,这也表明了明朝皇帝们在处理复杂政治局面时的智慧和灵活性。
【北方的危机随着满清主力都用在了李自成 的方向,南明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但正象东晋、南宋一样,每一个南迁的皇朝都会面临着内部的巨大问题——权力争夺。南明也不例外!
早在确立谁当皇帝这个问题的时候,东林党与阉党就矛盾重重。虽然阉党占据了宗法制高点,成功将朱由崧推上了皇位,取得了第一场的优势,但东林党怎么可能认输呢,那怕如同当年的万历皇帝也没有压服他们,更何况一个先天不足的弘光、马士英阮大献等人呢?】
“这一点一点也没有说错,东林那帮家伙实在是太难对付了.......”万历皇帝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和厌烦的表情。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心中暗自思忖:这些东林党人简直就是一群不怕死的蝗虫,他们前仆后继地涌来,不断挑战自己的权威,让自己感到十分头疼。而且,他们总是以道德制高点自居,动不动就搬出大道理来压人,让人难以反驳。面对这样的局面,万历皇帝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才好。
【弘光政权成立后,新政府的内阁里冒出了两位实权大佬——代表东林党的史可法和被东林党称为阉党的马士英。
福王朱由崧快到南京的时候,史可法就把南都的各部官员召集起来,商量新政权内阁的人选。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等人成功入阁。
本来诚意伯刘孔昭也想进内阁,结果史可法搬出明祖制“没有勋臣进内阁的先例”,直接把刘孔昭入阁的念头给拍死了。刘孔昭也不气馁,马上推荐了马士英,还说:“我不行,马士英有啥不行的?”接着刘孔昭又推荐了阮大铖,可惜阮大铖是魏忠贤阉党逆案里的人,被史可法给怼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