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就连朝堂和地方之间已经形成的政治均势也被破坏了。随着太监们插手地方财政、暴力征税的事情频繁出现,很明显引起了各行各业人们的群体性抵制,这种情况肯定会给大明的赋税、财政体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作为一个扰乱政治生态平衡的权臣,从古至今只有两种结局:一种就像王莽那样直接篡夺皇位,和在野的乡绅们展开一场激烈的斗争,至于最后的结果,不用想也知道。另一种就像张居正那样,等他死了,万历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一是废除了大部分革新措施,二是对他的子孙后代和朋党进行了无情的打压。
显而易见,对于初登皇位的崇祯而言,确实不存在第三种抉择。毕竟,他绝无可能甘愿沦为他人手中的提线木偶。如此一来,摆在他面前的道路便清晰可见:唯有彻底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方能稳固朝纲、重振皇威!
然而,从天启五年至七年,短短不过三年时光,魏忠贤及其掌控的东、西两厂却已然制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统治氛围。在这段时间里,朝中大臣无不心惊胆战、惶恐不安。
即便是那些拥有丰富从政阅历的帝王,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恐怕除了解散东、西两厂之外,亦难以寻觅到更为妥善有效的应对之策……】
*****
“如此说来倒也并无不妥之处,张先生其人确实称得上是一心为公啊!只可惜反对他的势力实在过于强大众多,朕也是迫不得已才只能先将他的家眷妥善地保护起来。然而下面那些人的行事作风着实令人难以苟同……实际上,这些家伙不过是想借此机会来实施打击报复罢了,结果却反倒害得朕替他们背负起了这口大黑锅呀!”万历皇帝依旧摆出那副推卸责任的模样。
要知道,历经这漫长的三十余载岁月,曾经支持或者反对张居正的人们早已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了。如今无论他讲些什么话语,既不会有人借机恳请为张居正平冤昭雪,同样也无人胆敢挺身而出予以驳斥。毕竟东林党人最喜欢的廷杖之刑无非就是想要博取声名而已,如果当真因此丢掉了性命,那么可就真的一无所有啦!
在太子府那同样辽阔无垠的天幕之下,眼下,太子府内的局势可谓是相当严峻,令人忧心忡忡。朱常洛已然昏厥过去,待到苏醒过来后,便涕泗横流,苦苦哀求其父皇万历皇帝改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而太子的长子朱由校则已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未来成为天启帝的机会。毕竟,就在不久之前,深受朱由校宠信的太监李进忠刚被祖父万历派遣之人以乱棍活活打死。经此变故,朱由校顿感人生索然无味,万念俱灰。
此刻就仅剩下如今的太子次子朱由检孤独地伫立于此,目光依旧凝视着头顶上方的天幕。这位自小就异常执着、倔强的少年,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此时此刻的举动极有可能引来无尽的麻烦和纷争。
然而,他早已将这些顾虑抛诸脑后,因为对于他来说,若是一切照旧,让他继续担任这至高无上的皇位,那么他必将竭尽全力,决不会再重蹈覆辙,成为那个导致国家灭亡的亡国君主;但倘若无法如愿登上皇位,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尽管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如小冰河时期带来的严寒气候、朱元璋所确立的藩王宗室制度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万历帝在培养继承人时犯下的严重失误以及天启年间权力制衡体系的崩溃等一系列困境.......
但倘若崇祯仅仅只是拥有普通水准,类似于明宣宗、明孝宗或者明光宗那般,那么大明王朝或许也不至于如此迅速地走向覆灭。
当然,如果当时的明朝依旧处于中期那种相对稳定繁荣的阶段,即便是遭遇像明武宗、明世宗以及明神宗这般肆意妄为、大肆折腾的君主统治,国家或许依然能够安然无恙。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小冰河导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浪潮以及来自后金政权外部威胁这双重巨大压力的猛烈冲击下,崇祯越是努力想要有所作为,表现得越像是一位英明之主,实际上却使得大明的社稷距离毁灭愈发迫近。
这其中的缘由颇为复杂且令人深思。一方面,崇祯虽心怀壮志欲重振朝纲,但面对积重难返的局势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其改革举措往往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频繁的战争与动荡不仅耗费了大量国力资源,更让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苦难与不满情绪。而这些负面因素相互交织影响,最终形成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治大国如烹小鲜,古人早就说过,大乱不可怕,就怕将乱末乱之时。”始终没说话的兴王、未来的嘉靖帝总算说了一句话。“造成这一切的后果怪不了崇祯,他本来就是不是作为皇帝来培养的,朕算了一下,万历——我的孙子死的时候他才不过十岁,天启——朕孙子的孙子死的时候,他继承皇位不过十七岁,从天幕里面讲的来看,他还没到就藩的年龄,否则不会天启刚一死,就立刻在北京登位。如果这样的话,崇祯不仅没有受过如何当一个皇帝的教育,恐怕连怎么管理一个王府都不清楚.....”
尽管嘉靖未来将以过继给孝宗的身份登上皇位,接替明武宗正德皇帝之位时年纪尚轻,但他自幼便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深知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藩王以及如何妥善地管理一座王府。
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当他继承大统之际,正值明朝众正临朝之时,朝中有着以杨廷和为首的一众贤臣良相所奠定的坚实根基。即便嘉靖对治国理政一窍不通,如同明武宗那般肆意妄为、胡乱折腾一番,恐怕也不至于会让整个国家陷入灭亡的绝境之中。毕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强大的政治班底与稳定的朝局足以支撑起王朝的基本运转,使其不至于轻易崩溃瓦解。
*****
“哼!若听信那帮所谓的文臣之言,恐怕只会让我等死无葬身之地啊!想当年,朕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啊!”此时此刻,身处南昌的明武宗心中暗自思忖着。透过那片广袤无垠的天幕,他已然洞悉到世人对自己的评价着实不佳,同时也知晓了下一任皇帝将会由自己的堂弟——兴王来继承大统。对此,他并未感到丝毫诧异,似乎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然而,当面临必须在魏忠贤和那些文臣之间做出抉择时,明武宗却毫不犹豫地倾向于前者。毕竟,自从他手刃刘瑾之后,那群自命不凡的文臣们不仅没有对他敬畏有加,反而愈发轻视起来。相较之下,这些个宦官虽说有时会耍弄些权术手段,但至少还算忠心耿耿。如此权衡利弊一番后,明武宗自然明白该如何取舍。
然而那位不幸成为亡国之君的崇祯却并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其中缘由有二:其一,魏忠贤乃是前任皇帝的心腹之人,对于新帝而言,难免心生忌惮与隔阂;其二,则更为关键——这位崇祯皇帝啊,他的头脑要么就如同孩童般幼稚无知!又或者说,他早已被那些所谓的文臣们彻底洗脑,变得愚不可及、昏庸无能了!仿佛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只能任由他人摆布操纵。如此一来,即便面对如此明显的局势和抉择,他也无法做出明智之举,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覆灭的悲惨命运.......
*****
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标,还有各个时空的皇帝,此时他们已经不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了,毕竟谁也不喜欢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就让文官们记录下来就行了。虽然每个皇帝都曾经动过能否弥补这些错误,令大明得以生存下去的想法,但想过之后,就只能摇头了,对于朱元璋、朱棣这样的人来讲,二百多年之后的事情,早就脱离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而对于明宪宗成化皇帝,他并不觉得能够改变大明如何,这些年,他又没有试过,结果发现越努力越糟糕......
而随着天幕的变化,很快就发生了转折,开始评论起了崇祯本人的是非功过。原来还被人同情的崇祯皇帝很快就发现自己十七年操作,不但没有挽救大明,正是加速大明灭亡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