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主战声浪在詹事府喊得震天乍响,不过,太子还是坚持原则,不涉入与民生福祉无直接关联的事物。即使在废太子风声传得最沸沸扬扬的时候,太子还是不断叮嘱大家:做好自己手边的事,别理那些风言风语,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就绝对不会错。
太子不愿回应流言,让朝政失焦;更不想陷入太子保卫战,让詹事府卷入政争,失去原本应为民谋福利的初衷;结果就是拥护太子的人逐渐失去话语权,被太子无德无能的口水淹没,许多人不甘受辱,纷纷挂冠求去,詹事府人才不断流失,东宫的影响力也一日不如一日,日薄西山可说是太子目前处境的最佳写照。
中枢院首辅大人就曾不只一次质问太子:难道这就是太子所想要结果?没有了权位,何来的造福天下苍生?想做事,但手中无权,那一切都是空谈;争权夺利确实卑鄙龌龊,但却是为民谋福利的必经之路。
太子不发动御史台弹劾造谣者,不运用权势封阻造谣者的加官晋爵之路,固然能减低双方争斗的风暴扩大,避免玉石俱焚,损及天下苍生的福祉;不过,此举也等于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同样无法实现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的目标。
首辅大人乃太子授业恩师、太子妃的父亲,眼见太子对权位之争,竟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然心急如焚,力劝太子若真以黎民百姓为念,就该积极表态,以霹雳手段捍卫自己的东宫之位,表现出舍我其谁、寸步不让的态度。
事实上,不只中枢院,连皇上对太子的不回应废储、不涉入政争的坚持,也曾感不解,探询过中枢院:
“不就是因为有政争,所以才需要天子吗?”
“依众卿所见,太子是否真有兴趣将来继承帝位、统领百官?”
“辩论谁更适合当太子,不也是在为民谋福利吗?为甚么就一定不涉入?”
“不愿或是不忍以二桃杀三士的人,真能率领群臣,成为一位好皇帝吗?”
皇上虽句句都是疑问句,代表探询的意思,但话里隐含的意思,却句句都是对太子的所作所为充满疑虑,朝廷中的每个人,哪一个不是在争权夺利的漩涡中打滚了一辈子,怎会听不出皇上话语中的含意,一堆骑墙派遂开始附和皇上,甚么“水至清则无鱼”、“装清高,沽名钓誉”、“陷圣上于不义,私心可诛”等阿谀奉承之词,更助长了废太子的声浪。
即使如此,太子仍丝毫不以为意,坚持走自己的路,要大家务必把心思放在民生事务上,千万莫因一时的得失荣辱而乱了方寸,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卷入永无休止的权斗之中、完全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还自欺欺人地说:这是为民谋福的必经之路。
太子与众臣、甚至是与皇上之间,确实存在一道鸿沟。
从皇上与百官的角度,整个朝廷的运作,就是以权力为基础,此自古皆然,并非我朝独有,也非病态。朝中有人释放权力,有人争夺权力,彼此建构出一个庞大、利益纠葛的官僚体系,并以此体系去治理天下。所谓的明君,就是能让此官僚体系,也就是从权力释放、及让人争抢的过程中,创造出最富足的太平盛世。
可是从太子的角度,却刚好相反。认为以权力为饵,诱使百官戮力为百姓谋福利,无异于请鬼拿药单,自取灭亡。朝政想要避免腐化,正本清源之道,就是要节制对权力的操弄。权力的争夺一旦开启,就没完没了,且会愈演愈烈,直至最后所有人都已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为了满足私欲?还是真想为民请命?因此,所谓的明君,就是要尽可能驯服权力这个心魔,降低群臣对权力的渴望,减少因争权夺利造成朝政的空转。
这道鸿沟从太子受封起的十五年来,不仅未逐渐弭平,反而愈变愈大,特别是在最近的一、二年,太子被禁止参与朝政的次数愈来愈多,时间也愈来愈长,显示皇上有失去耐心迹象,中枢院似乎也有意撒手不管。太子让大家失望了!整个朝廷由上至下,都希望太子能展现出王者分配权力的技巧,但太子却始终如一,只愿展现出自己对权力的回避与节制。
太子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执意与朝廷的体制对撞,目前看来几乎已被打趴,但太子似乎仍坚信自己站在正确的一边,最后一定能再站起来,连潜在的敌手、皇上、首辅大人等,虽并不以为然,但也不得不佩服太子的自信与勇气。
长和宫内最后留下来的少数人也接受:太子走的才是正道,路遥知马力,太子最后一定能为一代明君!大家原先慌乱的心,遂开始平静下来,对于太子被废传闻,终于能淡然处之,不再如惊弓之鸟,日日闻废而色变。
长和宫能恢复平静,来自太子的自信与坚持。
此时的长和宫一如既往,安静且沉稳,怀忠整理好太子的发髻后,问道:
“殿下擦擦脸,清醒清醒?”
第二位宫女听闻张怀忠的话语,急忙呈上托盘中的毛巾。
擦脸毛巾依太子妃指示,经特殊汉方和水泡过,里面有红枣、茯苓、甘草、桃仁、白芷等药材,最能养颜护肤,太子将脸埋在毛巾中深吸几口气,顿觉清醒不少。
张怀忠接着说:“皇上昨夜突然下旨,把今天所有的活动,全都交给殿下主持。”
太子褪下毛巾,露出俊俏的脸庞,脸上虽仍有昨夜宿醉的痕迹,但却掩不住英气逼人。他转头望向怀忠,问道:
“甚么?解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