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月二十七日,康熙还乘船顺松花江而下,沿江检阅吉林水师战舰,巡视两岸地势。
东巡回来后,他就下旨调吉林和宁古塔士兵1500人,北上驻扎到瑷珲和呼玛尔,并修建木城。
整修从关内到瑷珲的驿道,并增加二十个驿站和粮站。
规定所有的驿站,兵丁增加到三十名,马匹至少保证二十匹。
为了保证水路畅通,要求两年内,吉林造船厂要保证,给三个水师造齐90艘战船。
一路上,胤礽就在康熙身边。
他不是只会当一个皇父身边的花样少年,对吉林的军务也一样上心。
尤其是战船。
他当着康熙的面,就问巴海要了所有战船的图纸。
还让他找来几个船匠里的“老把式”,详细问了造船的过程,用料,工艺等等,甚至还去现场看过。
回来后,根据战船图纸,画出了好几个模型图纸。
找内造办大木作的木匠,按比例裁好木头,找匣子作的匣子匠粘起来,送到漆作找漆匠刷漆后,就成了现在书房窗下的一排模型。
期间,康熙也来问过,胤礽一句话就让他满意了,还拿去一艘模型,摆在乾清宫书案上。
“阿玛放心,儿子不做那朱由校。”
做模型没占用多少时间,胤礽也不打算自己亲自下手造战船。
他重视的是图纸。
这是个图纸为王的年代。
只要有图纸,匠人们能把超级盖伦船和飞剪船造出来。
他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原理。
只要提供图纸和原料,木匠按照图纸给的尺寸出木工活,铁匠造出合乎标准的船钉,裁缝把帆布裁整齐,绳匠编好缆绳……
最后,船匠按照图纸给的顺序,要求的方法组装就完了。
一个船厂用不了几个“话事人”。
就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是这种情况。
绝大多数的工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么做,却不妨碍纺织机正常运行,蒸汽机到处跑,铁路铺满全世界。
技术原理只掌握在极少数的人手里。
一但有人看明白了,那这人就是工厂里的大拿。
在这个全世界的识字率都偏低的时代里,能看懂图纸就是高人了,能画图纸的更是凤毛麟角。
胤礽其实对吉林船厂见到的战船,不太满意。
太小了。
长不过三十米,单层甲板,大型的战船只有六到八个炮位,还是主要靠接舷战。
吃水浅,内河作战可以,沿海岸航行可以,但是不能打海战。
不亲手造,不证明他不想造——他想做海船,大型战舰。
西方现在流行的盖伦船,和十九世纪才出现的飞剪船,胤礽没有图纸,也没见到过实物,凭空画不太可能。
也不是没地方找,只是还不到时候。
不过,也快了。
因为,“展海令”马上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