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20-60岁,可以产生赋税的,为国家服务的人,不管是士农工商兵。
而一个丁口对应的,平均大约是五个人口。
那么就是说,康熙朝现在的人口数,如果不算那些隐匿的人口,应该在一个亿上下。
从现在到乾隆五十九年,人口到了三亿。
这一百年里,发生了什么?
摊丁入亩起作用了么?当然了,把藏匿的丁口全释放出来了,纸面数字蹭蹭涨。
红薯玉米起作用了么?当然了,高产作物的推广,功不可没。
还有不少别的原因,也很重要,比如:
一百年里,国家打仗都是对外,导致内部人口锐减的战争,几乎没有。
从现在一直到乾隆朝后期,国土面积翻了一番,这些地方的人口也要算上。
政治相对稳定,疆域扩大,可耕种面积扩大,只要肯干,就有口饭吃。
大型瘟疫越来越少。
就像天花,刚入关时,只在京城一地,一年就得爆发几次,顺治爷到处避痘,也没避过去。
康熙三百多年后还被人叫成康三麻子。
按这个叫法,胤礽自己则是胤二麻子。
就这几年,天花虽然也时有爆发,但次数逐年减少,全国情况差不多。
……
这些都是促成整个华夏的人口上涨的原因。
现在还要再加上一个“不可控”的增长点,就是胤礽:
产钳出来了,剖腹产要不要出?
人痘法已经成熟了,牛痘法还远么?
青霉素是造不出的么?青蒿素呢?
……
这个刚够得上五年级,紫禁城还没出过多少次的小孩,就感觉自己挺能干的。
话说回来,不管以后人口涨到多少,现在的大清实控人口,大约是一个亿。
准噶尔呢?
按照胤礽在乾清宫看到的,兵部密碟司的奏报,现在的准噶尔,最多有七十万人口。
怎么算的?
准噶尔汗国的架构,是按照“鄂托克”组织的。
“鄂托克”是噶尔丹建立的一种军民一体化的组织,每个“鄂托克”标准是五万人。
整个准噶尔现在有12个“鄂托克”,加起来就是六十万。
战时,每个“鄂托克”出战兵三千人,其他人转为后勤。
也就是说,整个准噶尔对外战争时,去掉留守士兵,不会超过三万人。
事实上也是,正史上,噶尔丹时期的准噶尔对外用兵,从来没过三万人。
一个亿对七十万,用脚趾头想吧。
其实,胤礽关心的不是准噶尔,而是沙俄。
就算是没有他,几十年后,青藏,准噶尔,喀尔喀蒙古也会并入大华夏。
说白了,这是大华夏的内部矛盾。
这几个地方,似乎没有穿越者必须使劲的地方。
但是,对沙俄,对西伯利亚,胤礽必须下场!
这是全体华夏人的执念!
而这《坤舆万国全图》上,就没有西伯利亚。
前明时,欧洲人和华夏士人,都以为黑龙江往北就是北极了,具体什么情况,当时没人知道。
但不妨碍胤礽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