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笑别,慕渊两人来到工商银行,就看到梁静茹耷拉着眼眉在生气,
“说好的十二点一刻集合,你俩看看,你俩看看一点了,你俩是不是……有情况。”
“小茹姐,这你都能猜到,”吴秀梅吃惊道。
“什么,你俩……”梁静茹脑门出现黑线。
“刚才我差点死了,”吴秀梅眼角湿润,眼看要掉下泪珠。
“怎么回事,遇到危险了?”
梁静茹急道。
“就是这小子,一首诗差点要了我的命。”
“太夸张了吧,有写诗要钱的,哪有要命的,”梁静茹表情夸张,很是不解,
“什么诗,念给我听听。”
“你最好别听,真的要命,”吴秀梅有些后怕,真心劝道。
慕渊收到四千元,他拿出两千放入挎包,剩余两千开了个户头,存了进去。
本想回樱花饭店,时间来不及了,就近找了一个小饭馆,几人走了进去。
饭店内,梁静茹逼慕渊念诗,可已经没有了激情,也没有那种意境,慕渊干脆从军挎包中取出纸笔,给他抄录一份,让她自己欣赏。
虽然没有吴秀梅晕阙夸张,也引起了梁静茹的大呼小叫,
“这真是你写的,我不信,我不信,你怎么会这么有才华,我崇拜你了。”
如此露骨表白引起了众食客的关注,吴秀梅都被看红了脸,
“小茹姐,你小声点,失态了。”
“我不管,小渊是我的王子,你不要跟我抢,等他长大了我就嫁给他。”
“你,你吃不吃饭,”吴秀梅眼中再次泛起水花。
“小茹姐,别玩我了,我收了你的膝盖好不好,你们吃不吃蒜。”
“噗”吴秀梅忍不住破涕为笑,“臭美,真以为小茹跪下了,毛都没长齐就像吃天鹅肉。”
慕渊压力山大,真切感受到了文青的疯狂,在这年代,作家诗人就是顶流,就是少女妇女全体女人心目中的偶像。
燕京南城老街虎坊桥胡同《诗刊》编辑部,编委编审吴家瑾女士在接电话,
“诗刊编辑部,您是哪位?”
“吴编辑,我是印刷厂的老牛啊,我们这期国庆特刊加刊版都排好了,非要改吗?”
“是啊,牛厂长,您费费心,这是我们主编的意思,你也知道,遇到一首好作品不容易,我们也是想着最快与读者见面,您就多担待了。”
如今印刷厂大都还是手工排版,一些大型印刷厂引进了激光照排控制器(后来被称为栅格图像处理器)新技术,但改版都是麻烦事。
“唉,我只能让工人师傅们加班搞了,不知改版后有没有加印。”
“我正想跟您说这件事呢,我们编辑部决定加印五万册,不会让师傅们白辛苦的。”
《诗刊》是国家级的权威杂志,定价不高,发行量一直在三十万左右,特别加刊定在了十五万册,因为看好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特意加印五万册,也算是个大胆决定。
吴家瑾女士放下电话,信寄出去了,估计对方收到时正是十一假期,要不先打个电话试试能不能联系上,像这种水平的作者,其他作品也不会差,为下一期约个稿。
慕渊两人回到学校放下自行车,并排走进教学楼,两人几乎肩并肩,并没有感觉到不妥,在外人眼里两人的距离就太亲密了。
“这两个真搞上了,那小子流里流气像个流氓,还好那女的长像普通,不然我都想揍他。”
如果让慕渊听到有人说吴秀梅长相普通,肯定要笑掉大牙,真是狗眼不视金镶玉,小梅姐伪装的太好了。
“长眼了,初中拍高中的婆,独一份。”
“嘘,你小声点,这小子正猛着呢,耗子都得点头哈腰,小心他叫人揍你。”
进了教室,班长宋玉喊道,
“慕哥,双节放假五天,学校组织到北山旧校址参观游玩,要去就报名,自带午饭。”
班长觉悟高,很有社交敏感度,称呼“慕哥”虽然带有嘲讽意味,但已经确认了慕渊的江湖地位。
“具体哪天?”
“不知道,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