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商君谏言,据黄河、崤山之险,而孝公采纳谏言,从魏国手中夺得崤函之地,始设函谷关。
而正如商君所言,拥有了函谷关的大秦,便如插上双翼。只要据有函谷关,那么大秦就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迅速扩大。数次五国联盟都未能踏入大秦腹地一步,正是因为有了函谷关;魏国最后一搏也未能成功,同样是倒在了函谷关脚下。
两任楚国国君,两个战国公子——其中之一正是春申君,都没能突破函谷关。
怎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不过是一个视日官的人,就这么轻而易举且迅速地突破了函谷关?!
他凭什么?!周文此人并无声名,其所率军队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纵然在一统六国之后,函谷关的战略地位略有些下降,但其依旧是大秦的核心关隘之一——拱卫京畿之地,同样需要函谷关这样的关隘。
因而,大秦对其的重视也并没有如何减少。
嬴政揉了揉额角,这个消息对他的冲击同样不小,毕竟,多少年了!大秦上一次被被敌军攻入关中腹地已经过去不知道多少年了!
通武侯王贲道:“陈胜起兵不过九百,而他却敢于兵分数路,定下目标,想来是与天下各地的动乱有关。倘若此事为真,那么周文所部面对的守卫力量大约也同样如此。”
陈胜起义,不论如何,他最开始的人手数量不会超过九百,而就依靠这么多人,他就连克数城,并且攻下了陈县,随后还敢于分派数支兵马四处进攻——要知道,就算陈胜可以从陈县以及之前的几个地方补充兵力,但是最终也不会太多。
那么,陈胜是怎么获胜的?他又为什么敢这么做?
关于这些问题,就可以用两件事作为推断例证:一是陈胜进攻陈县之时,此地仅剩下了守丞一名官员还在带兵作战,县令和郡守却不知所踪。
二是在陈胜起兵并且自立之后,天下各地纷纷响应,黔首们反抗官府,杀死官员。
那么,由此可以推出,天下大量地区的官员们,要么被暴起的黔首们所杀,要么得知消息迅速遁走。而没有了官员的城池,黔首们接下来会干什么?
会不会主动打开城门,欢迎那些反叛势力?
以上种种,若是属实,那么周文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中从陈县一路抵达函谷关的原因,就有了答案——各地的官员们或是逃走或是被杀,总归是没有什么守城力量了,而黔首们有极有可能会主动开门……
这样一来,周文的行军速度如何不快?他的军队如何不会壮大?
除非他是一个完全没有脑子的残暴之人,但是周文显然还没有到这种地步。
那么,城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隘又怎么不可能?
李斯总算找到了一个机会:“且彼时我大秦的朝堂恐怕正陷入混乱之中……”虽然这个问题也有那个他的因素,但是绝大部分问题必然是赵高此人所致。
本来,函谷关就有可能出现如其他郡县一般官员逃离或者投降的事情;而若是朝廷的混乱波及到了函谷关这个重要关隘以及相关官员的话……
有没有可能出现“函谷关守将满心怨愤”“函谷关守将不擅兵事”“函谷关守备松散,面对敌袭毫无防备”,甚至“因朝堂争斗,函谷关守将职位暂且空缺”“函谷关守军数量严重不足”之类的事情?
以上种种,只要有一种成真,那给函谷关带来的灾难就是毁灭性的。
嬴政头上的青筋再度跳动了起来。
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大秦的重要门户居然有可能被这样突破——比起大秦自己的将领反叛/逃走/无能/根本不存在、周文完全是捡了个大便宜才突破函谷关,周文天纵奇才、用奇兵突破函谷关的可能性,都让人一下子愿意接受了呢。
其他公卿的反应与皇帝颇有几分相似。
他们都听明白了王贲和李斯话里话外的意思,但正因为听明白了,他们的反应才会如此。
还不如是因为周文是个天生名将好!
有人再度将视线投向了李斯,饱含惋惜和愤怒——你儿子教的不错,还坚守荥阳;但是你为什么要在陛下崩逝之后搞事儿?!若是你不这么瞎搞,指不定大秦根本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各种问题!
现在好了,一个无名之辈都能凭借运气杀入我大秦腹地了。
李斯刚刚才干净了一点的额头再度开始冒汗。
他清楚,只要朝廷还没有彻底完蛋,那么抵挡住乃至消灭周文所部,并不困难;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周文、陈胜之后,朝廷该怎么面对四面燃起的烽烟?
该怎么处理各处挥舞的反旗?
以目前胡亥展现出来的头脑来看,他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以赵高展现出来的能力来看,他同样没有处理这样严峻的局势的水平。
至于自己……有没有能力都不重要了,反正是要死了。
【秦朝的气数在此时尚且未尽,在胡亥倍感不安之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少府章邯。】
【章邯表示,如今敌军人多势众,距离咸阳的距离极近,想要调集周边郡县的兵马前来作战已经来不及了。附近的骊山刑徒众多,陛下不若赦免一部分刑徒,给他们分发兵器,让他们来作战。】
【一心想着解决威胁的胡亥立刻同意了章邯的建议,让少府章邯赦免因罪而在骊山服徭役之人,以及奴隶所生之子,将他们组织成一支军队,前去进攻驻扎在戏亭的周文所部。】
【此时,是秦二世元年九月至二世二年十月。】
【在章邯的攻势之下,周文所部的溃败速度,与他们先前的进军速度一致。】
————
————
注:
在汉武帝以前,天下一直按照《颛顼历》,以冬十月为每一纪年的岁首,以次年的秋九月为纪年的年终。不过,虽然是岁首,但是十月同样叫做十月,并不改变名称。因此,“秦二世二年十月”其实是指秦二世二年年初,但是此时与秦二世元年还处于同一个公历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