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科技进步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萝卜快跑”为例,这一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试点推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争议。支持者认为,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率;反对者则担忧,这一进程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带来社会不稳定。事实上,这场争论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马太效应导致经济陷入周期性的萧条循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长期下陷入贫困状态,导致内需盘子一再进入萎缩的通道。历史上,为了应对这一危机,许多国家最终开启了福利国家时代,使得劳动者能够恢复一定的消费能力,从而盘活经济。
然而,从原教旨市场经济、进化到福利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国家会墨守过去的陈规,死到临头还觉得“养懒汉”不好。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走到了大爆发的前夜。敌视“养懒汉”的国家已经无路可退。
要么搞福利国家,给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提供兜底救助。要么坐等人工智能引爆规模空前的失业潮,然后搞出来个黄巢李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推动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现行的分配制度并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大量劳动者面临失业危机。这种现象不是人工智能本身的问题,而是分配制度的缺陷所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技进步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但在这过程中,生产关系未能与时俱进,导致了种种社会矛盾。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高潮。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力结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取代了大量的人工操作,使许多传统职业消失。虽然这提升了整体生产力,但也使许多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这种现象在物流、制造业等领域尤为明显。
以“萝卜快跑”为例,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推广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产力提升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一进步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支持者看到的是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而反对者则担忧大量出租车司机将失业。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分配制度未能跟上生产力的发展步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当生产力发生质变时,现有的生产关系若不及时调整,必然会引发社会动荡。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是这种矛盾的典型体现。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显然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劳动者面临失业和生活困境。这一现象并非人工智能本身的错误,而是分配制度滞后所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往往通过压低劳动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企业通过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不仅减少了劳动力成本,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增加了企业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却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和内需的减少,最终陷入经济的恶性循环。
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有建立起与现代生产力相匹配的分配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市场经济向福利国家模式转变,通过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社保体系,使劳动者能够恢复一定的消费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人工智能创造的新财富应当用于建立和完善这些体系,为失业劳动者提供基本保障。这不仅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之策。
&人工智能的不可逆性
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拒绝人工智能进程无异于自我淘汰。历史多次证明,技术停滞会导致国家的衰退与挨打。从蒸汽机时代的工业革命,到电气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革命都重新定义了全球经济的竞争格局。那些无法及时掌握和利用新技术的国家,最终都陷入了落后和被动的境地。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政府唯有迎难而上,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