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慎,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笑容如同湖面泛起的涟漪,逐渐扩散:“确是如此,仅一盏茶的光景,便能成就此等佳作,这样的才情,无论是在当世还是历史长河中,都是凤毛麟角。”
而李慕白,则是一脸沉思,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探究:“许宁宴自称荒废学业已久,你们可曾信之?”言罢,两位大儒相视一笑,默契十足。
“信?不,我见他作诗时,特令辞旧代笔。”张慎轻声道,语气中藏着一丝狡黠,“但作诗岂是单纯笔墨之事?若非他胸中自有丘壑,又岂能如此信手拈来?”
陈泰接过话茬,语重心长:“读书人,字如其人,书法乃基本功。若非他武艺在身,难以分身,这书法之技,定也非凡。”
李慕白闻言,不禁摇头叹息:“可悲可叹,如此天赋异禀,却误入了武道之门,若能在儒道深耕,必成大器。”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许宁宴未能专注于学问的惋惜。
“许平志那老儿,真是误人子弟!”张慎愤慨地补充道,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个决定命运的时刻对峙,“竟让如此珠玉之材去习那舞枪弄棒之术,实在令人扼腕。”
三人一阵唏嘘,对许宁宴的命运深感痛惜。然而,就在这时,公告墙前的学子们已越聚越多,他们的讨论声、争辩声,与远处三位大儒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风浪,更有关于命运与选择的深刻思考。
---
争斗的序幕,在这不经意间悄然拉开。学子们之间的比拼,不仅仅是学识的较量,更是对自我选择与未来道路的深刻反思。而许宁宴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所有人的心田,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天赋、努力与命运的讨论与探索。在那座古老而庄严的学院里,不仅学生们为之沸腾,就连平日里沉稳持重的先生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踏破门槛,仿佛被一阵不可名状的风潮牵引而来。他们之中,李大儒尤为敏锐,耳边的每一丝风声都似乎携带了秘密,轻轻撩拨着他心中的弦。
“你们可曾听闻?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震撼文坛,而今又横空出世一首《劝学诗》,这难道不是我大奉儒林即将迎来黄金时代的预兆吗?”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拍打着膝盖,那份激动难以言表。
“是啊,两百年的沉寂,犹如寒冬般漫长,而今这两首诗如春日暖阳,照亮了我们读书人的心房。后世的子孙们,总算能指着这两道光芒,骄傲地说:‘看,那是我们先辈的辉煌!’”另一位中年先生,语气中满是自豪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