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苏星云修炼内功一个时辰,随后,他踏上小黄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半个月前与蒙古军队的短暂交锋,如同一记重锤,深深震撼了苏星云。他亲眼见证了蒙古骑兵那令人胆寒的战斗力,终于解开了长久以来的疑惑——为何宋朝那些英勇善战、训练有素的部队,在蒙古铁蹄下竟如此不堪一击。
蒙古骑兵的大规模骑射战术,是决定性因素。想象一下,战场上,宋军排列成整齐的阵型,严阵以待,而蒙古骑兵则利用马匹的机动性,在远处迅速集结,形成一张密集的箭网。刹那间,万箭齐发,如同暴雨倾盆,精准地射向宋军阵列。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箭雨,宋军的盾牌与铠甲如此脆弱,士气在瞬间遭受重创。他们只能被动挨打,无法有效还击,阵型逐渐散乱,士气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当宋军即将崩溃之际,蒙古骑兵看准时机,发起了决定性的冲锋。他们如同黑色的风暴,席卷整个战场,将宋军彻底击溃。
苏星云知道,依靠传统的作战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战场的需求。
因此,苏星云必须提高生产力,制造出超出对方一个时代的先进武器,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能够克制蒙古骑兵。
现在苏星云对护村队防御能力满是忧虑,面对蒙古军队那铺天盖地的箭雨,仅凭现有的防护装备,护村队能否挺过第一轮打击都是未知数。即便勉强支撑,高昂的战损率也将是他无法承受的。因此,他必须寻找破局之策。
在苏星云的脑海中,对抗蒙古骑射的策略逐渐清晰。一种方法是组建骑兵部队,以机动性对抗机动性,但这显然不现实——缺乏马匹资源,且后勤补给成为巨大难题。于是,他的目光转向了第二种方案:强化远程火力。
弓箭手虽为传统之选,但培养周期长,四五年方能成军,显然远水解不了近渴。而火枪,远超这个时代的武器,以其短平快的训练周期(仅需一个月)和强大的杀伤力,成为了苏星云的首选。历史上常遇春将军,正是凭借火枪大阵与骑兵冲锋的组合战术,成功击败了蒙古军队。
回想起十天前那场遭遇战,蒙古军队的箭雨无情地收割着生命。苏星云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冽,他暗暗发誓:“那些射向我们的箭矢,我必将以更加凶残的达姆弹还之,而且数量上绝不逊色于你们。”
苏星云并不满足于普通的火枪。明朝时期的火枪虽有其威力,但射程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炸膛的风险。他决心要打造一支装备精良、火力凶残的火枪队,让敌人也尝尝被密集火力覆盖的滋味。
在这个时代,火枪的核心难题聚焦于枪管的制造,而发火装置则相对简单,采用燧发机制已足够应对。至于更为先进的击发枪所需的雷汞,苏星云出于安全考量,决定暂时搁置。
为了制造枪管,苏星云作为一名来自现代、却几乎不具备实操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亲自投入到这项古老而又精密的技艺中,成了他一个多月的全部工作内容。
作为一个网文爱好者,苏星云在网上看到过三种钢管制造法,也就记得这三种。
首先尝试了一种古老而复杂的工艺——铜芯熟铁卷绕熔铸法。他的目标很明确:打造出既坚固又精确的枪管。
铜芯制备是整个工艺的核心难题。苏星云发现,要制作出枪管口径粗细的铜棍,无论是采用传统的浇筑法还是锻压打磨法,都面临着高昂的废品率和铜材损耗。据统计,平均每两根枪管的制作就需耗费一贯铜钱,这让他深感痛心,不禁回忆起在杭州仓库中错过的那些铜炮。此外,打磨铜棍的过程更是耗时耗力,熟练工人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
在铜芯制备成功后,苏星云团队利用水力锻压机的强大力量,将薄熟铁板精准地锻压并卷绕在铜芯上,形成初步的熟铁棍结构。接下来,是整个工艺的高潮部分高温熔铜成型:。熟铁棍被加热至1200℃至1300℃的高温,铜芯在此温度下迅速熔化,留下中空的熟铁管。这一过程铜液在铁管内奔腾流淌,最终凝结成坚固的枪管基础。
趁热打铁,苏星云团队迅速将熟铁管送入焦炭炉中进行渗碳处理,以增强其硬度和耐磨性。随后,经过精心控制的淬火过程,枪管获得了优异的物理性能,变得既坚硬又富有弹性。
然而,尽管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可行,但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制作周期让苏星云不得不重新考虑。在尝试了二十根枪管后,他果断决定暂停此方法。
第二种方法,苏星云将目光转向了被誉为“未来科技”的离心浇筑法。这种方法利用离心力的原理,将液态金属注入旋转的模具中,形成致密的铸件。然而,在简陋的工坊条件下实施这一技术,却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工人小心翼翼地将高温铁水从高炉运至工坊,并加入熟铁块进行加热融化,最终得到高碳钢液。随后,他们通过陶瓷质地的柱状模具,将炽热的钢水迅速注入并密封模具,启动旋转装置。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钢水迅速填充模具的每个角落,凝固成形。这一创新尝试取得了显着成效,短短两天内便生产出了上百根合格的枪管,效率之高令人瞩目。
然而,高效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离心浇筑过程中,模具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成为了关键。不幸的是,工人遭遇了两次严重的生产事故。第一次事故中,模具的密封处因承受不住巨大的离心力而松动,导致金属液滴飞溅而出,如同马克沁重机枪的子弹般在工坊内肆虐,两名工人不幸被击中,现场惨叫声四起。第二次事故更为严重,模具直接断裂,滚烫的金属水倾泻而出,瞬间引发大火,将整个工坊吞噬。离心浇筑法虽然先进且高效,但在当前条件下实施存在巨大风险。
在离心铸造的工坊遭遇不幸后,苏星云并未气馁,而是迅速转战至他的水利作坊,开启了第三种枪管制造方法的尝试——水力钻孔法。这种方法旨在利用水力驱动的强大动力,直接在熟铁棍上钻出精确的深孔,再通过绞孔工艺进行精细加工。
提及熟铁棍的打造,作为钻孔的基础材料,其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真正让苏星云头疼的,还是那漫长而艰难的钻孔过程。他回忆起穿越前的时代,用迅雷下载文件时那蜗牛般的速度,与眼前这根需要两天时间才能钻透的熟铁棍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为棘手的是,钻头的材质限制。金刚石钻头虽硬,却也是碳单质,对高温极为敏感。这意味着在钻孔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避免钻头因过热而损坏。
在尝试过这三种方法后苏星云决定对第一和第三种方法折中一下。
就是将第一种方法中的细铜棍换成铜线,具体操作是用极薄熟铁片将拉直的铜线裹成枪管口径粗细的金属柱,然后将金属柱用锻压的熟铁板抱箍成比枪管粗的金属棍,接着加热进行简单的热锻打使金属间的缝隙融合,然后用削切机床将金属柱加工到枪管粗细。再接着就是加热金属柱直到柱芯的铜融化流出。一个有着深孔的熟铁柱就出来了,然后用钻头将深孔扩大至弹药口径。最后就是将整个枪管渗碳处理。
这套流程完全不符合现代钢管制造的正统科技树。但是好歹在现在以每天30杆的速度为苏星云提供了大量的合格枪管。
在经历了前三种方法,苏星云创新一下,他决定将第一种与第三种方法妙融合,苏星云首先放弃了难以驾驭的细铜棍,转而选用易于操控的铜线。他命工匠们将极薄的熟铁片精准地包裹在拉直的铜线上,如同编织精美的盔甲,将其塑造成枪管口径的粗细。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工匠的手艺,更蕴含着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随后,这些被铜线“赋能”的金属柱被放入特制的模具中,用锻压的熟铁板紧紧抱箍,形成比枪管稍粗的中间形态。紧接着,加热至适宜温度,进行简单的热锻打,使得熟铁与铜线之间的缝隙在高温下微妙融合,形成坚固的整体。这一过程,仿佛是铁与火的舞蹈,每一击都蕴含着力量与智慧。
待金属柱冷却后,苏星云引入了削切机床,这一现代机械的力量让金属柱迅速瘦身至枪管的精确尺寸。紧接着,加热整个金属柱,直至内部的铜线完全融化,从预留的通道中缓缓流出,留下一个深邃的孔洞。将深孔精准扩大至弹药所需的口径。最后,将整个枪管置于焦炭炉中进行渗碳处理,以增强其硬度和耐磨性。
这套流程,虽然看似“离经叛道”,却在实际操作中展现出了不错效率与稳定性。每天30杆枪管的生产速度,在当时条件下堪称奇迹。
1340年末春,苏星云的火枪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