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馀本来已经安心为民,封侯之后野心膨胀,认为自己不该不如张耳,于是向齐国借兵袭杀张耳,迫使张耳出逃,投降了汉王刘邦。
林奇写信告诉张耳,即便是刎颈之交,在利益面前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陈馀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既然你们之间的友情已经出现裂痕,那你就要对他十分当心,因为只要一有机会,这个人就会想办法报复你。
当然,你和赵王肯定不会再去主动启用他,可是项羽称王之后为了展示自己的恩典,一定会通过分封的方式笼络人心。
陈馀名声在外,必然成为项羽要拉拢的对象,到时候就是他东山再起的时机。
真有那一天,他会将自己受到的屈辱,十倍百倍的交还给您。
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植一股新的势力来与项羽对抗,不要让项羽一人尽掌天下之事,如此一来,您也有了靠山,陈馀就不敢轻易报复您了。
张耳看完信以后,也是大吃一惊。
写信之人对人心的洞察,以及对时局的把握,无不显示出过人之处。
其实林奇写这封信,就是想引起张耳对项羽专权的忧虑。
一旦张耳对项羽专权开始感到忧虑,那么紧接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像开闸之水一样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果然,张耳越想越是忧心,干脆找到赵王歇将项羽专权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问题,通通讲了一遍。
当然,他没有提级陈馀的事情。
二人商量一番,感觉当今世上,唯一在声望上能和项羽匹敌的就是刘邦,他不仅先入关中,而且背后还有怀王的支持。
因此他们决定,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想办法助刘邦一臂之力。
可是今天刘邦一上来的表现,真的是让他们大跌眼镜。
好不容易看到风向转了,赵王歇急忙起身发表意见。
此时,秦国的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也纷纷起身,要求将刘邦封为关中王。
这三人自然也收到了林奇的信。
林奇告诉他们,如果项羽称王,必然会大封诸侯。
关中之地,金城千里,天下富庶所在,项羽绝对不舍得把它分封给任何一个已有的诸侯。
而项羽本人,一心只想功成名就后回到楚国,在家乡的父老乡亲前展示自己的荣光,也不会入主关中。
那么看来看去,只有他们三位最合适镇守关中,因为他们原本就是秦人,熟悉当地的情况。
同时,三个人没有什么名望,也不担心他们会搞出什么事情。
可是,这对三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
不要忘了,巨鹿之战,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而这二十万秦军在兴安被项羽屠杀的一干二净。
关中的秦人,不但把灭国之罪按在了他们的头上,更是把这笔血债也算在了他们的头上。
但凡关中有点风吹草动,有人像陈胜吴广那样站出来反对你们,只需振臂一呼,响应者必然云从。
这其中的利弊,请你们考虑清楚吧。
这三位,本来只是秦将,对政治之事并不敏感,所以根本没往这方面想。
可这不代表他们没脑子,信写到这个份上,他们岂有不懂的道理。
一时间,三人心忧如焚,只能暗自祈求项羽不要下达这样的命令。
眼下,见众人都在推荐刘邦做关中王,他们心里简直乐开花了,这种机会不好好把握,更待何时?于是三人纷纷进言,保举刘邦为关中王。
最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项伯居然也出面保举刘邦。
项羽和范增气的脑袋瓜子嗡嗡的!
外人也就算了,自己家人怎么还能干出这种事,脑子是不是坏掉了。
真正悲愤欲绝的是刘邦,他眼含热泪的逐一扫视众人,心中一个劲儿的检讨,自己的人缘是不是太差了。
这一个个的跳出来都是什么意思?全都是唯恐项羽不够恨自己,欲将自己置于死地而后快呀!
他韬光养晦,为人低调,见人都要让三分,没想到不知不觉间还是得罪了这么多人。
特别是这个项伯,刚拿了老子那么多金银财宝,马上就跳出来补刀,肯定是做鬼也不能放过他了!
项伯见刘邦满眼泪花的看着自己,还以为他是感动的呢,连连摆手,示意不要客气。
妈的!刘邦更气了,还以为这孙子跟他招手,意思是:拜拜,好走不送,下辈子再见呢!
范增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眼见局势就要失控,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其实刘邦当不当关中王,项羽拿不拿传国玉玺,在他看来都无关紧要。
能借此机会除掉刘邦最好,若是不能,只要刘邦的言行举止能够引起项羽的足够重视,不给他韬光养晦的机会,再找时间收拾他也不是不行。
至于那个传国玉玺,更是死物一件,要它何用?
只要羽儿登上天下盟主的宝座,稳定好局势后,大可逐一剪除这些诸侯。
一统天下之后,玉玺还不是想刻印几个就刻印几个。
他所不知道的是,传国玉玺中蕴含有皇者之气,这对项羽而言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