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有一批读书人,是士大夫,是中坚阶层,是文化传承的擎旗人。
士大夫皆志于道。社会文化围绕着儒释道三种文化意识展开,文明的发展昭示了社会和国家的进程。
这期间,每一段文化对应着一批文人士大夫,儒家守仁,道家参道,佛家悟法,以出世之法处理入世的事情,是古代读书人追寻的人生至理。
他们出身平民,凭着知识道德和才能,通过层层的科举选拔,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群体。他们追寻的道义是坚守道德理想,承担天下大任,追求情感世界,向往率性自由,关怀苍生现实。这应该就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
人多以为读书非功名事,即风雅事,然对喜欢读书的人而言,读书是一生活喜好。沉迷于读书的古人,往往于穷达得失之事不甚敏感,然于字句间每有会意必陶然忘形。
处此境界者,不致闲极而无聊、穷困而生非、失意而失志、垂老而萎顿,于平淡中生出无穷乐也。
栗毓美整日埋头书案,潜心研读四书五经。外面的世界梅花纷纷,有的梅花还飘到屋子,坠落于砚池之中。他突然抬头看看窗外的世界,发现已逝去很久,而自己却不知近半夜三更过去了多少时间。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栗毓美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时任山西学使戈仙舟在悄然路过,不禁在门外驻足观看,都暗暗惊羡。
戈仙舟以识人闻名,见到栗毓美时眼前一亮,便对栗毓美的父亲说:“这小孩将会中兴乡里,光耀门户,可使他专心学习。”
很多士子把卷轴做得像当今的名片一样,精美无比,内容大多华美绮丽,却流于软塌塌,没有生气与活力。
一个午后,戈仙舟把目光瞥向这一轴新送来的行卷,只看了正文第一句话,就把他的睡意一扫而光。
“以洁己爱民济之,以勤慎持之。”这种感觉就像沉闷午后卷地而起的大风,又像黏滞的暑气里突如其来的一场劈头盖脸的雷雨。
戈仙舟马上睡意全消,整理衣衫,匆匆打开门,一边赶紧问门人那个送行卷的人在哪里?
守门的仆人说,他在这里等了良久,此刻已离开一会儿了。戈仙舟赶紧追出去,门人也只好跟着追上去。
窗外朔风凛冽,天寒地冻,屋内汤沸火红,温暖如春。
有客至,便生火、加炭、煮茶,窗前伴着月光,还有几枝梅花,清新隽永,韵味无穷。
那个午后,平日里内向寡言的栗毓美与戈仙舟仿佛老友重逢,相谈甚欢。
栗毓美的文章被戈仙舟郑重地摊开在书房,戈仙舟明显地从这些断句当中嗅出了栗毓美的天才气息。
“仁者仁心,心怀苍生,使天下百姓能安身立命,为百姓谋发展,把为黎民苍生的生活幸福作为谋求功业的目标。”
戈仙舟此刻真切地感觉到,原来理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似乎就在眼前。
看了栗毓美的试卷后十分惊喜,认为像这样的人才,不应混迹于一般考生之中,应“独揭一榜标异之。”
看问题有卓越超人的见解,稍经磨练,会是上选的将相栋梁之材。
围坐炉前,看水在壶里沸腾,手捧一盏热茶,在热气氤氲的茶香里,与友人话着往事,不知夜深几分,不觉寒来几许,真是一件美事。
留连半晌,抬起头来,见日已西沉,匆匆走出园来。正在左右顾盼之间,刚刚遇着一个白头老翁,倚杖而来,原来是恒麓书院的山长:董如贤。
一旁幕府李燧忙道:“我已命备下酒宴,托我挽留嘉客,在此一醉,董夫子和栗小兄弟此时都不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