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创作《奇遇办2》的结局篇期间我又卡住了,并且例行上演了全套的自我怀疑、满地打滚、窒息崩溃……然后我就去举铁,游泳,看大片,甚至开始洗碗拖地,通过各种方式找灵感。我还写了一本网络日记,标题叫《创作窒息日常》,封面上只有歪歪扭扭的五个字:写不下去了。
月均崩溃三十次后,我在前往扬州参加笔会的路上翻开了这本书。它最初吸引我的地方,是这么一段充满自嘲的介绍:
“想写小说的时候,你最好吃上两片阿司匹林,躺在黑暗的房间里,静静地等待这种冲动过去。如果那份热情没有就此熄灭,那你就该老老实实地下一番功夫了――至少,你得听听劳伦斯·布洛克的建议和忠告,因为他在写作上栽的跟头可能比你读过的书还多。”
我曾经多次推荐过罗伯特·麦基的编剧教材《故事》,它详细教授了以电影为主的叙事形式的创作技巧,让我受益终生。《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则并不完全是在讲写作方法,而更多地是告诉你:“我们都一样”。
在本书中,作者曾提到名作家曼纽尔·科姆罗夫介绍的写作经验:首先买一叠文件卡,然后按人物(外貌、背景、个人习惯、星座运势)、场景、情节分别写卡片,“如果一个角色在第384页要买一份报纸,就要用一张卡片描述整个场景,比如人物会对摊主说些什么以及当时的天气如何”,这样一来,当你积累了好多个装满卡片的鞋盒后,只要把它们组合成小说就可以了!
然后,作者说:“我每读一章就感到多一分绝望,我认为他介绍的方法是正确的,但这种方法我学不会”。
“小说的创作方法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的那一种”,这就是本书的核心。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自己的创作经验,比如如何阅读、研究、分析别人的作品,如何设计情节和塑造人物,如何撰写提纲……
当然,正如他觉得无法掌握科姆罗夫的写作方法一样,我对他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有异议,比如他说,新人可以上手就写长篇,因为长篇实际上比短篇好写——我同意后一句,但反对前一句,反对的原因是新人写长篇缺乏经验不容易完稿,而完稿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验,好像玩游戏时打副本,虽然打小怪也能得到一些奖励,但有些奖励必须“通关”才能得到,拼命死磕一个困难副本不如先通几个简单副本(当然,你也可以对我的观点有异议,毕竟“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的那种写法”)。
那么,什么样的经验才足以支撑人写完一个长篇?在这一点上,我与本书作者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接受“我们永远在卡文”这件事:
“创作进行到一半突然碰壁,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开始一切顺利,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但真实的安全感真的存在吗?然后一切突然分崩离析,将你一个人留在原地,自知难逃此劫,却仍然相信可觅起死回生之术……若我有屡试不爽的魔法答案,就不会写这本书了。”
日常工作中,我经常要向新人作者们强调两件事:一方面,卡文是正常的,谁都会卡文!另一方面,由于从小的考试作文训练,很多人写小说时都有一个幻觉,就是觉得自己应该事先打好腹稿,然后一挥而就、落笔生花、字句精美。如果自己做不到,立即开始自怨自艾,并且幻觉别人做得到,至少,自己喜欢的著名作家一定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