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明白了,此议今日就到此吧。寡人想知道此战结束后,我国该从长孙得到多少土地更为合适。”
“这要看大王索要何种程度的好处,但以臣之见,最好只索战区与少数未受战事波及的内陆郡,不可全取未受战争波及的内陆郡。”
“那这岂不是自找麻烦。战事波及郡县皆已糜烂,寡人即便收了七郡八郡,要花多少气力投入多少钱粮恢复生机。”
“大王,如今长孙未受战争波及郡县只有南方十多郡,是他长孙国继续苟延残喘之根本,可取一取二,却不可强索更多,如若这样,必为诸侯所不忌惮。
但那些因战事糜烂郡县人口稀少,地方经济荡然无存,长孙既无力经营,也不敢回迁人口。我国取之,只要给长孙以好处,他们还是会同意的。毕竟越往北,距离危险越近,长孙即便有心拒绝我国要求,其也无此军力守住旧地,更无此胆。”
长孙受到战争波及的郡县达二十余个,剩下未受战争影响的郡县有十多个,都在南方中原腹地内陆,北方逃难的人口半数都迁入了这些郡县。
经过咸国这些年的输血,这十多个郡县勉强维持最低的财政开支,战后一旦转入和平生产,将很快恢复经济活力,成为长孙主要经济来源。
而北方二十余郡,除了围在中间的数个郡县还有千余万人口,其余郡县几乎人口绝迹,地方设施和经济产业损毁殆尽,重新回迁和安置人口恢复生产,长孙几乎没有这种财力和物力,其实咸国也腾不出手。
姜蛰的目的很明确,要割就割最肥的几个郡县,但却不能解决目前的政治问题,反会增加更多的政治麻烦。
“司农大人不让寡人取完郡,却要残地,这是何道理。”
“大王,我国取得北方与沿海郡县经营是其次的,首要目的是建立军事缓冲区。因此取得北地郡县后,需将当地人口逐步向我国疏散,但同时在每处郡县保留两到三个人口重镇,以维持当地基本财政与地方建设。
同时花费八到十年时间将铁路修通,如此内地货物便可源源不断运往各郡,而后再由车辆运往各军驻地与城池,以减轻人力需求,减少财政负担。
同时北方土地肥沃异常,驻军每年实行一季的屯田,用最好的良种,全年基本的口粮几乎无需财政负担。
且长孙有橡胶,有火山,有宝石,有丰富的矿藏,更有不计其数的地下矿物,我国只需特发许可,令那些商贾与权贵,从内地招募雇工购买设备,驱使他们前去发展地方产业。
然后朝廷花钱收购,便能在接管后的五到六年后,产生正面经济效应,虽然当地人口短期内大幅减少,但只要有经济,早晚会引来更多人口。
而那些疏散内地的人口,重新安置数年后陆续恢复经济元气,转入咸国的生产供应链,集中起来的人口又能更好繁育更多的人口,等到十年二十年后,内地人口大幅增加,四五十年后再陆续向北移民,这些人口稀少的北地郡县,届时将成为咸国新的经济动力与增长热点。
此外,短期内北方仍然面临强大外部军事威胁,也不宜在北方囤积更多人口,发展普遍商品经济,以免带来更多损失。”
“若是这般,司农大人准备南迁多少人口。”
“目前我国解救的长孙郡县人口约一千余万,主要集中与广原、鼎中等几个郡县,迁徙人口之事仍需与长孙磋商,因此尚不能确定迁徙数量。
不过清田、桑南、桑北三郡近千万的人口,臣打算今年开始,以每年迁出五十万的数量,分流前往我国本土各郡,然后逐年增加,直到三郡人口降至五百万。
日后北方人口逐步南迁,仍迁入这三郡先安置,后消化。如此当地已经形成的经济产业,不至于因为人口波动而停滞,同时当地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又能承载南迁人口。”
“看来还是司农大人想得周到呀,寡人看,此策司农大人数年前便谋划好了吧。”
“不瞒大王,臣确实在数年前已经谋定,但谋定之事仍需待以时日,期间可能有反复,有意外,因此需要不断修正这些意外,唯有如此,在外人看来才能做到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其实是料事于前,谨慎操办。”
社会形式的群居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只要有人,并形成规模,必定形成基本的商品生产和经济流通。
战争不可避免创造了死伤、难民和经济损失,但同时也带来挑战和机遇,关键是能否及时恰到好处的利用机遇为己所用,并使之成为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