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冒起鸡皮疙瘩,一边忍不住看下去的书。】
你知道尸体是什么味道吗?
A.发霉味。
B.臭污水味。
C.腐肉+烂水果味。
答案是C,腐肉加烂水果味儿。
这个奇怪的知识来自《如果尸体会说话》,这本看似重口却不失严谨和幽默的怪诞科学史。
连老秦都说这本书给了他太大惊喜。
你看书时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一边忍不住冒起鸡皮疙瘩,一边又很想继续读下去。
因为不看这书,你大概不会知道尸体在人类历史上有那么多奇怪的故事。
在18世纪的英国,道师是一项收入奇高的职业,当时解剖学如火如
,尸体还曾推动过汽车行业的进步,上世纪30年代还没有诞生模拟假人,人们为了改善汽车的安全性能,就得用尸体进行汽车碰撞实验。
早期汽车的挡风玻璃特别硬,一旦发生车祸很容易。这让人在剧烈的撞击中颅骨骨折。研究者不断用尸体进行撞击测试,这才改进了挡风玻璃。
有报告曾统计,87~95年,这个碰撞测试每年能挽救大约8500人的性命。
尸体是连接生前与身后、已知与未知的一座桥梁。在我们普通人眼中,尸体意味着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然而,也正是尸体在各种研究中做出的贡献,才确保了活人的安全,推动着世界的运转。
这本书特别适合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去翻看,他会带你踏上一段特有意思的猎奇探秘之旅,也会让你我获得更多对生命的思考。
最后想考考你,你知道有些火化中的尸体怎么会突然坐下来吗?
……
北宋时空。
包拯震惊地天幕。
“可恶!这是亵渎!”
一旁的公孙策也异常愤怒,开口大骂混账。
从小人民所受的教育都是“人死为大,入土为安。”
这个叫英国的国度,居然拿尸体来做研究,这是不可原谅的亵渎行为啊!是大不敬!
包拯本来正要大发雷霆,这些人怎么可以为了钱财,去带干着挖尸体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可是后面当看到后来,得知这些测试又挽留了如此多活人的性命时,包拯陷入了沉思。
“公孙先生,我们尊重死者之事,必然无错。可是,这通过研究死者,为生者谋取更多的生机,也未必完全是错啊。”包拯艰难的开口道。
“大人,学生这……”公孙策也陷入了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之中。
……
南宋时空。
“此书竟如此惊世骇俗!”宋慈惊呼道。
刘克庄在一边直接就哑口无言了,这一切太颠覆他的认知,即便他的好大哥宋慈每天都在与尸体打交道,每天都在为死者说话。
宋慈虽然不知道英国在哪里,也不知道这本书是何时面世的,但是光凭天幕上所说,此书的作者,跟他也算是知己了。
若是人死入葬,那就只是一杯黄土。
不管检验尸体也好,研究尸体也罢。
前者是为了帮死者申冤,后者是为后世造福。
二者在当代都是大不敬,可是,都并没有错。
如果要说错,没有征得死者和家属的同意之下去研究,这就是最大的过错,可是在大环境之下,又有谁会认同和配合呢?
这如果不用非常手段,又该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