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的家(长篇历史纪实文学018)
难忘童年时的欢乐
人生中,总觉得童年时最欢乐,也就最让人怀念。童年时最向往的是玩。那时的玩头有踢毽子、打毛蛋、绊跤、跳方方、跌满儿、砸岗、捉迷藏、改交交等等。
那年代绝对没有卖的玩具,所有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制造。毽子的制作最简单,找一块缝制羊皮袄的角料皮子,再将角料皮子连同鸡毛管缝到麻钱上(清朝铜币),再拿公鸡尾巴毛栽到鸡毛管里,毽子就算做成了。绕制毛蛋时,找一些废旧棉花抟成圆球,再拿毛线缠绕棉球,缠了一层又一层,最后缠成拳头大小,毛蛋就算制成了。这样缠起来的毛蛋弹性好。还有种玩具叫“吧啷鼓”。制作时,找一块吃羊肉后丢弃的羊前腿“响板骨”,再在响板骨上钻几个洞;再用面粉和上水,做几个指头蛋大的面蛋,并拴上红绿线;再将晒干后的面蛋拴在响板骨洞里;摇动时,面蛋打得板骨“吧啷吧啷”响起来。玩耍时,小娃们扮做“货郎子”,边摇“吧啷鼓”,边大声喊叫:“卖货了!卖货了!针头线脑,猪鬃换丝线……”
玩“跌满儿”时,两人或几人拿着各自的麻钱(清朝铜币),同时跌到石板或砖头上,再按铜钱正反两面的文字确定输赢,带有赌博性质。据青城隍庙里的资料介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归隐青城后,虽无所事事,但反清之心常在。一天,他唤来几个娃娃,给每人几枚铜钱,共同围坐在一块光滑的石板周围,教他们玩游戏说:“我们把铜钱的满文面朝上,拿平铜钱,猛地跌到石板上。谁的铜钱跌翻,成了汉字面,谁就赢。这个游戏叫跌满儿。”很清楚,“跌满儿”的寓意是要跌翻满清统治。没想到,这“跌满儿”游戏直到满清被推翻后,还在玩。
“砸岗”游戏是,在地上画圆圈,所有参与砸岗的人,都把自己的铜圆(清朝铜币)摞在一起,然后在划定的一定距离外,各自用较大的铜圆砸向“铜圆摞”,凡砸出圆圈外的铜圆,算自己赢得。通过一次次轮流砸,看谁赢的铜圆多。
“改交交”,必须是甲乙两人参与。甲方用两手将一根红毛线或棉线变成各种“线形”,乙方再用两手指头将甲方的“线形”改变成另一种“线形”。线形主要有“两条线”、“旗花”、“猪食槽”、“一捆柴”等。最难改变的线形是“一捆柴”,弄不好,就会乱套,不成形状。
我们一伙小娃娃边玩边大声喊着顺口溜:“今年改交交,明年挨刀刀”、“今年踢毽子,明年穿缎子”、“今天打毛蛋,明天吃长饭”……
那时候还有个玩头是“抓山鸡娃”。山鸡也叫“嘎啦鸡”,因它叫唤时发出“嘎啦嘎啦”声音,吵得满山沟都是“嘎啦嘎啦”声,所以叫“嘎啦鸡”。周家圈附近的山沟里有着各种草籽,还有地里的粮食,造成山鸡食物充足。再加上它的天敌少,所以繁殖很快,到处都有成群的山鸡活动。每到春夏孵化“山鸡娃”时,是“抓玩山鸡娃”的最好时节。周家圈山坡上长着各种野草,母山鸡就在草丛里垒个草窝,然后在草窝里下蛋孵小鸡。当我们发现一窝山鸡娃时,并不急着抓它,而是等小鸡长出绒毛翅膀时,再拨开草丛,抓获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