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朝廷在许镇设置漕仓,负责漕运米粮的收集、仓储、发运等方面工作。
通过福河、京杭大运河,这些漕米被运送到BJ。
物资集散转运,外来人口和资本的不断流入,使许镇的商业贸易活动日益活跃起来。
但是,后来,不堪其重的税赋,让这些许镇的商人们,感觉到经商的困难。
于是,这些商绅们联合起来,抵制高税赋政策。
后来,知县丁田语向朝廷请求降低税赋,得到同意。
后来,知县丁田语还出台了保护许镇商人利益的各种政策,许镇不断走向繁荣。
许镇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则是因为福建建阳刻书业的衰落及金川县书商的产业转移。
明朝中期,金川县就有一批书商去了(金陵)南京,他们逐渐垄断了那里的图书市场。
这些书商有了从业经验,于是有些人就回到了金川县许镇开始书坊,扩大经营。
到了明末时期,一批金川县的书商看到福建建阳的雕版印刷业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那时候,福建建阳的雕版印刷业遭受到兵乱与火灾双重打击,奄奄一息,无力回天。
于是,金川县的书商就购买了当地的雕版,甚至聘请了编辑和熟练工人,回到家乡金川县许镇,开设书坊。
建阳的雕版,几乎被金川县的书商买光了,这在福建建阳熊氏等宗谱里有记载。
好在有金川书商的产业转移,否则,中华文明的传播,不知要受到多大的损失。
而李惟庆的先祖李前,就是在明崇祯年间从福建建阳撤回许镇开设“陇西堂”书坊的。
经过几代的努力经营,书坊规模扩大了几倍,但是,到了李惟庆父亲李瑚手上,已经是快要亏损了。
怎样扭亏为盈,让“陇西堂”书坊在许镇站稳脚跟,是李惟庆首先要干的事情。
如今的许镇有两条书铺街,分为前书铺街与后书铺街,书坊接近100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书乡。
整个省的考试用书,全部出自许镇的雕版刻书。
许镇从事雕版印刷的人数,最多时候,达到了3000人。
故金川县志载:许镇男女,皆能刻字......
雕版刻书业带来了相关行业的发达,如纸业、油墨业、服务餐饮业、南货业、娱乐业、银楼业等。
许镇一时成了很多南来北往商人、官员喜欢停留的安乐窝,他们这里享受到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生活。
李惟庆家的“陇西堂”书坊,就处在前书铺街靠近福河处。
据说,明崇祯年间,李惟庆的先祖李前,找了一个风水先生来寻找合适的店铺开书坊。
风水先生说:“你名字有前,店铺当然要靠前,并靠近福河的水,水嘛,能生财。”
于是,“陇西堂”书坊就开设在这个位置,一度为李氏家族带来了不少财富。
可是,雕版刻书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到了李瑚这一代,已经在走下坡路。
可以说,书坊这个位置很优越,不管是招揽顾客,还是原料与书籍的装运,都非常方便。
可是,要怎么把这种优势转化为盈利,这将考验李惟庆这个新掌柜的智慧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