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李惟庆恨不得杀死自己成仁。
父亲李瑚交给自己考上进士的神圣使命,不仅没有完成,还留下这样一份无法弥补的遗憾。
李惟庆这次已经给自己做出了决定,如果失败,就在BJ流浪,不回家,当个快乐的乞丐,也比被父亲逼迫自己读书考功名自在。
李惟庆也不是不想考上进士,只是那不是一般的难。
再说,李惟庆希望考上进士,以后最好不做官,干点学术方面的工作最好。
比如编史,从事天文地理研究或者啥的,能养活自己及家人就行。
其实,李惟庆也希望父亲李瑚对他网开一面,即使考不上进士,就进书铺从事书籍刻印或销售也挺好的。
李惟庆设想着自己工作忙完之后,坐在许镇书铺前,望着眼前的福河,泡上一杯清明前茶,看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该多爽啊。
读书人,一辈子都爱书,离不开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李惟庆所在的金川县,是一个“文章节义”之邦,历史上文风鼎盛,名人辈出。
明朝时,金川县一共出了89名进士,举人835名,在全省排名第12位。
更重要的是,这89名进士中,出了一位状元,三名榜眼,三十多名副部级以上干部,其中有两位宰相。
可以想象,金川县在明朝可是风光无限。
这主要归功于明朝开始,金川县许镇成了江南雕版印刷刻书中心,学子们能够就近购买到参加科举考试的有关书籍。
再说,南方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断,政局稳定,学子们可以安心读书。
再者,金川县的老百姓鼓励孩子读书成才,扔掉锄头棒,吃上皇粮,那是多少人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多少学子耗尽几乎一生的精力,挑灯夜读,把书本研读得滚瓜烂熟,极少数得到回报。
李惟庆从父辈那里了解到,金川县就有这样一位励志的进士,叫朱志怀。
朱志怀从小失去双亲,他是靠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的,因此,他一直怀有大志,要考上进士,将来当官为国家做事,回报村民。
他家徒四壁,挣到一些钱就去许镇书铺买书,看书是他最主要的事。
即使冬天在雪地里看书,身上穿着单薄的破旧衣服,脚上穿着草鞋,他也不觉得冷。
凌晨3点,他还在书房看书,手不释卷。
从举人到进士,他考了12次,创下了金川县科举考试的最高记录。
中进士的那年,朱志怀刚好60岁。
他除了这个进士名分,什么也没有,没有成家,没有孩子。
他知道自己的岁月不多了,决心报效国家,回报乡亲们。
皇上了解朱志怀的故事后,直接安排朱志怀在户部当差。
朱志怀不贪不懒,在BJ的十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70岁那年,朱志怀走完了他非常传奇的一生,也为金川县留下了一个励志的榜样。
也就是说,朱志怀一生中,只过了10年的好生活。
这是个人的悲剧,还是封建社会制度的残忍?
李瑚也经常拿朱志怀作为例子,激励李惟庆考进士当官,光宗耀祖。
可是,李惟庆心里非常抵触,他想:一个人一生应该有各种人生体验,不可能就一定要走科举这条道路,那样的话,要是一辈子不中进士呢,还不如当个乞丐得了。
面对即将到来的会试,李惟庆会成功吗?